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传媒和出版市场的走向无疑是最令人关注的。传媒和出版产业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的概念,还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文化安全。因此,传媒出版产业的些微变动往往又牵动着诸多方面的敏感神经。但是,毫无疑问,中国传媒出版业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必将经历一场痛苦的整合和革命性的变革。我们试图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为这一大变革勾勒出一个粗线条的轮廓。本报将陆续推出相关报道,敬请读者关注。
为了应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从1999年开始,中国出版业进行了一场全行业的集团化、公司化改革。目前,已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辽宁出版集团等大型出版航母相继露面。
另据知情人士说,新闻出版总署已经批准了三四家民营企业参与图书连锁经营。上海新华发行集团则跨地域联合四川、辽宁、江西等五个单位共同投资组建了东方出版交易中心,引进不同所有制经济共同推进上海书业的发展。
最后一块牛排
据了解,中国现有565家出版社,去年营业额为430亿元人民币,是全球最大的未被充分开发的图书消费市场,被称为“餐桌上最后一块牛排”。
加入世贸组织,就出版物市场准入问题,中国政府承诺:加入一年内,外国服务提供者可在中国经济特区和有关城市设立中外合资的书报刊零售企业。加入2年内,开放所有的省会城市及重庆市和宁波市,并允许外资对零售企业控股。加入3年内,取消对外资从事书报刊分销服务企业在地域、数量、股权及企业设立形式方面的限制。加入5年内,超过30家分店的书报刊连锁企业不允许外资控股。
中国政府还承诺:在不损害中国审查音像制品内容的情况下,允许外国服务提供者与中方伙伴设立合作企业,从事音像制品和娱乐软件的分销。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境外资本不会仅仅满足于在中国销售中国的出版物,外资将通过允许进入的发行渠道来调控图书的生产,输入西方文化价值观念。
国外一些大的出版集团如朗文、皮尔森等在早些时候已经通过在华设立不同形式的办事处和公司,达到先期涉足中国出版业的目的,深圳利丰雅高印刷有限公司系外商投资企业,一年承揽的国内印刷业务近亿元。
目前的情况是,中国出版行业走向市场化的并不多,国内很多出版社都是依靠出版教材为生,中国的在校生有上亿人,对课本的需求超过60亿册,单此项需求的总码洋已接近1000亿元,教材出版发行的利润非常惊人。如果将教材从各个出版社剥离出去,中国会有相当数量的出版社关门倒闭。
一直以来,有一个观点,出版行业无竞争。所有的出版资源都是由出版主管部门分配。
而且中国出版业长期以行政区域划界,每届全国书市,各省代表团中有几个不给本省下达推销本地版图书的计划指标?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内出版社的竞争力便成了问题。
加入世贸组织的中国,出版业首先开放的就是图书零售业,但是中国图书零售业相当落后,即使是中国最成熟的连锁书店———新华书店,其店面已经开遍了国内所有城市,但由于体制的问题,新华书店的连锁性质几近丧失,且被二渠道批发商冲得七零八落。
当前,一些发达国家的出版业早已形成产业规模,一个德国贝塔斯曼集团,其年利润高达140亿美元,图书出版盈利达50亿美元,是中国整个出版业总利润3亿多美元和图书盈利2亿多美元的数十倍。美国在线、英国皮尔森等诸多出版公司,均是出版物年销售额达百亿美元的跨国集团。与中国出版业相比,他们在管理方式、资本运营、操作的科技含量及宣传营销规模等方面都具有极大的优势。
最后的机会
《学习的革命》和《穷爸爸富爸爸》、《哈里·波特》等畅销书的热卖,都是资本操作的结果。
在中国出版业内有“出版多劲旅,无湘不成军”之称的湖南出版集团,继电广传媒之后,通过“借壳上市”方式领先国内出版同业杀向资本市场。
去年12月17日,丹东化纤(000498)一则关于国有法人股股权可能转让的提示性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丹东化学纤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湖南出版集团就丹东化纤国有法人股转让事宜进行了实质性接触和谈判,股权若转让成功,湖南出版集团将成为丹东化纤公司第一大股东。目前,股权转让一事还无实质性进展。
湖南出版集团“借壳”并不是中国出版业与资本市场的首次亲密接触。在此之前,曾有新闻出版总署直属的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参股福建南纸、江西三家出版单位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晨鸣纸业新股配售等。
眼下,出版业正暗涌一股上市潮。据悉,辽宁出版集团已经成立了上市筹备小组,科学出版社也公开声称“三年内上市”。
这也许是在大整合前夜,中国出版业最后的机会。
[时间:2002-04-12 作者:必胜网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