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金融时报》转型:互联网为中心重构媒体

《金融时报》转型互联网媒体

  发行了125年的老牌纸媒英国《金融时报》正面临新媒体时代的重大转型。本月初,《金融时报》总编莱昂内尔·巴博尔给员工写了一封长信,公布了该报改革的细则。明年上半年,该报将把全球五个不同版本(美国版、欧洲版、英国版、中东版和亚洲版)缩减至一个,同时加强网络内容的实时更新。

  终结晚间发稿模式

  巴博尔在信中说:“上世纪70年代式的运作模式——整个晚上对不同版本做细微修改的做法已死。在未来,我们的印刷制品将脱胎于互联网的内容,而非相反。”他提出,《金融时报》将改变传统纸媒深夜集中作业的方式。

  《金融时报》的发稿记者,今后将在网络阅览高峰时段发表文章,传统的截稿时间将不复存在,全天候运作将成报业常态。记者的采访作品往往先在网上发表,第二天的纸版选取精华和深度报道刊登。

  分工方面,《金融时报》网络平台的记者将专注于突发新闻,纸媒记者则负责为网站上最受欢迎的新闻提供深度分析与报道。采编团队将从“快速对新闻作出反应”向“探寻已有新闻的深层意义”转变。不变的是,“采编人员仍将忠实地追求具有原创性及调查性的新闻。”

  媒体传播介质巨变之后,新闻生产模式全方位改变。巴博尔写道:“我们要做的不只是将新闻内容从线下搬至线上,而是如何呈现在线新闻产品,以及何时呈现。”

  为此《金融时报》将对网站进行重新编排、设计,以及对用户体验与用户数据进行深究。新的设计将反映当代受众的新闻口味和阅读习惯。

  巴博尔明确表示,《金融时报》将更加注重在线新闻产品的投入,包括产品的设计、新闻数据的可视化等。他确信这种聚焦网络热点的改革将加强纸质报纸的质量,使之能够媲美于杂志。

  在数字阅读时代,他认为此举顺应了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并强调纸媒仍将是他们多媒体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采编队伍将“瘦身”

  在巴博尔担任总编的7年间,《金融时报》实际已多次尝试了“数字化先行”的变革。

  根据《金融时报》中文网公布的信息显示,该报2012年拥有电子和纸质付费用户超过60万;到今年4月,英国发行量审计局认证的数据是:该报电子版付费订阅用户达32.8万位,印刷版的发行量为26.6万份。至今年8月,数据更新显示,纸质版售量已降至23.6万份。

  英国牛津大学路透新闻研究所新闻研究总监罗伊德预估,从全球不同地区印刷和搬运中省下的成本,可用于新闻制作的开销,“这笔开销至少占《金融时报》报纸生产固定成本的一半”。

  业内人士猜测,自从实现付费订阅数字版之后,《金融时报》的经营状况大为改善,巴博尔的改革计划正是向内“挖潜”思路的延续。

  应数字转型的需要,原来维持报刊出版的庞大队伍将逐步裁撤瘦身。据了解,《金融时报》将向职员提供买断协议,以节省160万英镑成本,同时还将招聘10名网络新员工。该报约有35名经理级员工将面临接受买断协议(类似买断工龄后的遣散费),否则将直接裁员。

  目前,中国读者登录《金融时报》英文网页可选择两种付费阅读方式,高端阅读每周需要8.59美元(约合52元人民币),标准阅读每周6.25美元(约合38元人民币)。后者只享受主页阅读、移动阅读、5年金融新闻信息查询服务3项内容,前者则多出3项:Lex专栏、电子报和独家的“编辑来信”。登录中文网则完全免费,部分文章需要注册才能阅读。

  传媒研究专家:为国内媒体提供了思路

  记者采访了数位国内传播学相关专家,他们认为,《金融时报》为国内媒体转型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范东升认为,《金融时报》的做法有两个亮点,一是一改以前推出不同地区版的做法,将美国版、欧洲版、英国版、中东版和亚洲版压缩至一个“国际版”。二是创新了经营模式,利用网络数据挖掘扩大数字用户,由传统媒体进化成新媒体。

  他指出,《金融时报》此举,本质上就是压缩印刷版及其成本,包括印刷、搬运和编辑成本,有效提高报纸信息传递速度,降低信息传播成本。“报纸以前分印不同地区版,目的是吸引不同地区的广告,服务不同地区的读者,但也增加了不少成本。这是国际报业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趋势。那时很新潮,但现在就有些落伍了,这个趋势是时候终止了”。

  他注意到,《金融时报》目前的数字订户已经超过纸版订户10万,“别小看这个数字,这是可喜的兆头,潜藏了丰富的信息,对报纸改革者是一个很大的鼓舞”。

  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巢乃鹏分析认为,巴博尔的信中没有明说是否就此取消纸质报出版,但给出了网络优先的明确信号,“目前看来,他们距离纯数字化媒体已只差一步之遥”。

  巢乃鹏认为,纸媒向数字媒体转型,为传统报人施展拳脚提供了开阔的想象空间,“以《金融时报》大力推动的媒介信息可视化为例,交互的可视化网页比静态网页的平均阅读时间会高出4到6倍。如果这一业务最终成型和成功,报人都可以做电视和视频了,那就是真正的全媒体了”。

  链接

  他山之石

  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崛起,使新闻从采集、制作、发布到接收终端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传统媒体因此面临困境。许多传统媒体积极创新,探索转型之路。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纸质周报+电邮版日报

  1908年创刊,其报道曾七获普利策新闻奖,在美国乃至世界颇有知名度。受网络新闻冲击,其销量大幅下滑,遭遇资金短缺。自2009年4月起,停止出版纸质日报,向用户提供纸质版周报和每日电子邮件版报纸,成为美国首家以网络版替代纸质版日报的全国发行报纸。

  《西雅图邮报》:大幅缩减内容

  创刊于1863年。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3月17日出版最后一期报纸后,《西雅图邮报》转变成完全的电子报。数字化后,《西雅图邮报》的内容大幅缩减,与博客和其他新闻媒体的链接成为主要消息来源。从业人员也由181人变成20余人。

  《新闻周刊》:收取订阅费

  2012年最后一天,《新闻周刊》海外版、也是其最后一期纸质版出刊。这份美国三大时事周刊之一面世80年,其纸质版本除美国本土版外,还同步出版日、韩、波兰、俄、西、阿拉伯等多种语言版本,以及一份英语的海外版。其电子版本则称作《全球新闻周刊》,作为全球惟一版本面向读者,并收取订阅费。全数字版杂志基于用户订购的模式,通过平板电脑和网页的电子阅读工具发布。

  英国BBC:跨媒体制作和共享

  不只报纸求变,BBC(英国广播公司)在向新媒体转型方面做得很成功,有些经验值得纸媒学习。

  BBC在英国有两个电视频道、5个全国性的广播电台,还有30多个地方电台,提供报刊、书籍出版、英语教学、交响乐和互联网服务。

  在资源整合过程中,BBC采取了一些新做法,所有一线记者发现和制作新闻产品,首先想到的是给BBC在线网络提供信息和图片,其次才是电视和广播。

  BBC很在意受众的参与度、感受和意见。比如设立新的社区内容时,他们会与网民、居民充分交流,后者的意见会被及时采纳。这种办节目的方式,受众不再是单一的、等候被灌输的“静物”,而是费用的提供者和合作伙伴。

  早在2005年,BBC就开始提出一种跨平台的传播战略,吸引人们在任何地点、任何时候,通过MP3随身听、互动电视和网络来收听收看自己制作的内容。BBC拥有目前世界一流的网站,并建立了跨媒体的节目制作和共享机制。BBC大多数记者跟纸媒联系密切,上镜的记者经常同时出现在电视和网站上。

[时间:2013-10-29  来源:长江网]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