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是为了再超越

  作为世界产业链中的后来者,要在短时间里缩短与发达国家城市的差距,迅速培育起上海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引进基础上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力度,不失为一条有效路径。这是被他国发展规律所证明的经验,也是国家战略与上海实际相结合的抉择。

  从这个意义上讲,上海企业并购德国工厂的现象,是上海近年来多种形式引进、吸收、再创新的一个缩影。

  记者的采访本上,记录着这样一串数据———

  2000年至 2004年,上海研发自主创新药物 42个,远远超过了以前 50年的总和,其中绝大部分为国内仅有, 50%以上申请了国际专利;

  到今年上半年,落户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 86家、外资研发中心 140家,上海成为除香港以外的我国吸引外资“头脑型”企业最多的城市;

  截至 2005年 6月,上海已有 150多家国家级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这些企业技术中心大都在引进技术后二次创新,培育起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竞争力;

  ……

  没有什么比数字的见证更为有力———站在巨人肩膀上,上海以“拿来”后的再创新,谋求对巨人的超越。

  走出去,全面掌控

  上海对外交流中心负责人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拆信,信里是上海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战略合作伙伴寄来的投资信息,包括世界各个行业领先企业的经营、募股、求购等线索。中心对这些信息处理后公开发布,这是市政府为上海企业建立的海外并购信息平台。

  “购并日本秋山公司不过短短 3年,我们在印刷机制造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整整缩短了 18年!”上海电气负责人日前向记者介绍。

  2002年,上海电气正是通过市政府海外并购信息平台获取信息抓住机会,购并了日本老牌印刷机械生产企业日本秋山。新组建的秋山国际在重组后连续 2年赢利,秋山的产品技术也在上海“开花结果”,其拳头产品之一的高速大型单面彩色胶印机在上海试生产成功,结束上海电气只能生产小规格、低速印刷机的历史,产品技术达到了全球一流水平。

  实际上,不仅仅是华盛、明精、新时达和上工,不仅仅在德国,上海电气收购日本秋山,上汽集团收购韩国双龙,上海海欣收购美国捷罗特( GIENOIT)……近些年来,通过海外并购“拿来”再创新已成为上海企业加快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的共识。市外经贸委的统计显示, 2004年上海企业海外并购投资额达到 1.5亿美元,比前年增长 2倍,上海企业在海外投资额已占中国对外投资总额的 1/10。

  “走出去”并购海外企业,上海企业“拿回来”的不仅是厂房、土地之类的硬件,更是对海外企业技术专利、工艺、人才、管理和营销渠道等的全面掌控,进而是技术、管理、理念、机制上的全面再创新。

  引进来,为我所用

  走在张江高科技园区,看到最多的机构铭牌肯定是“×××研发中心”。

  GE、杜邦、霍尼维尔、微软、花旗、雅诗兰黛……“洋大脑”们为自己实体公司出谋划策的同时,也将世界先进的技术与理念引入上海,带动上海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

  泛亚技术中心就是美国通用和上汽集团合资建立的研发中心,成立 8年来,在吸收美国通用先进设计理念上,泛亚技术中心结合中国具体情况不断创新,在车型设计中大胆加入中国元素取得成功。

  就说有口皆碑的别克君威吧,原型是别克皇朝,上海通用投产后的第一款车型,尽管安全、平稳,但造型粗犷、不重细节,又与中国公务车市场需要的大气、豪华、稳健有一定差距。泛亚对它的改型过程就是将中国元素融入君威设计的过程———车头的饱满和四边型的水栅面罩,颇像中国古代宽厚的屋檐,显示尊贵;尾灯的造型颇像凤眼,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君威推出后每年销售量都在 10万辆左右,去年年底,“别克君威系列轿车开发项目”获得了唯一的“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处于从财富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路口,上海近年变招商为选商,化引资为引智,已成为除香港以外的我国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外资研发中心等外资“头脑型”企业最多的城市。借助引进来的“洋智力”,上海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不断提升。

  与此同时,企业自发的“引智借脑”亦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上海纺控与澳洲专家合作开发莱赛尔纤维,打破国外大公司技术垄断;上海宝钢请来日、德钢铁专家为我所用,保证了二期、三期建设的顺利进行;上海天灵开关厂以 260万元技术股买断洋专家及双方合作开发的专利新技术,在此基础上培育起领先国际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一个个案例一次次证明:自主创新同样可以“拿来主义”,通过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进行二次开发二次创新,进而培育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拿过来,谋求超越

  近几百年的世界发展史上,依靠原始创新引领世界潮流只出现过三次: 18世纪英国推广蒸汽机应用和发展纺织产业引领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19世纪德国电气化和重化工推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20世纪美国以信息、生物技术领域的划时代发明引领的第三次浪潮。绝大多数的市场领袖者最先都是靠引进、吸收后的再创新奠定了领导地位。

  美国从 1871年开始从欧洲引进技术,到 1890年工农业产值跃居世界首位;日本二战后从美国引进技术“二次开发”,仅 20多年后,日本新产品就风靡全球;韩国在人均 GDP3000美元以下时以引进技术为主,人均 5000美元时开始吸收创新,人均 10000美元后进入吸收创新与原始创新并重时期,崛起为“亚洲小龙”。

  上海目前人均 GDP达到 5000美元,正是大步引进来、走出去,大力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最好时机。当然,引进来、走出去都不是根本目的。不久前,《上海市科教兴市指标体系》编制完成,在所有 15项核心指标中,直接反映地区或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就有 7项。事实上,随着科教兴市主战略向纵深推进,上海完善支持自主创新各项政策正接连出台,上海为自主创新提供综合性公共服务的平台正在建设,自主创新正在不断强化为引领上海发展的主旋律。

  听,这些收获的声音———

  当年购入国外先进生产设备的上海宝钢,通过二次创新解决了该设备“轻油枪结焦”的技术难题,被外国卖主 100万元将技术专利买了回去;

  当年靠引进设备武装起来的上海石化,靠技术改造使进口老装置的生产能力成倍提高,且在此过程中培育起自主知识产权,打破了多个国外企业的技术垄断;

  当年只能仿制别人的上海制药,如今研发出了填补国际空白的“乙肝治疗性疫苗”,创新出全世界第一个获准上市的重组改构人种肿瘤坏死因子;

  ……

  正如那几家并购德国工厂的上海企业,走出去是为了拿回来,再创新是为了再超越。

[时间:2005-12-08  作者:陈江 丁波  来源:解放日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