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是中国产业发展多年来的痼疾,虽然政府想方设法进行化解,但过剩势头仍未减轻。专家建议,应将治理产能过剩放在更广阔的视野中。除从内部,如扩大内需消化产能以及淘汰落后产能来解决问题外,还要引导国内企业走出去,将产能转移到有所需求的国家。这样做利己利他,也是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
化解任务史上最重
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记者罗兰述评文章表示,产能过剩在中国曾多次发生。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介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过4次较为明显的产能过剩。第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初,后来搞了3年治理整顿。第二次是在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主要是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第三次是在非典以后,2004年对产能过剩又有比较多的议论。还有一次就是现在的产能过剩。
与前几次相比,此次产能过剩面积广、程度深、数量多,化解难度也最大。据了解,如今产能过剩行业不仅有传统产业的钢铁、水泥、电解铝、造船、家用电器、石化、平板玻璃等行业,还包括太阳能光伏、风电能设备制造、LED照明等新兴行业。而且有些行业过剩的产能是绝对性和长期性的。
虽然一直在喊“产能严重过剩了”,可有些行业如平板玻璃、电解铝和水泥等行业,还在不断形成新的产能。专家指出,产能过剩危害严重,导致投资效率明显下降、企业经营困难、财政收入下降、金融风险积累等问题,目前已成为中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诸多问题的根源。
行政干预影响产业发展
文章分析,产能过剩至今如此严重,实乃长期内外因素共同作用所致。从国际层面看,金融危机前全球化浪潮席卷各国,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在其中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中心,西方发达国家成为全球主要市场。在西方国家的强劲需求下,中国不断扩大产能,加大马力生产各种产品,促成世界经济一片繁荣之相。
然而,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原有的繁荣像水泡一样破灭: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陷入债务危机,全球总需求低迷,中国这一世界制造中心产能过剩的问题立刻凸显出来。虽然西方国家经济目前开始复苏,但其改变了发展策略,强调在国内实现再工业化,今后,中国过剩的产能很难指望通过外需来解决了。
从国内看,除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外,产能过剩也有政府干预的原因。一些地方政府为出政绩急于上项目,采取税收减免、土地优惠、财政补贴、降低能源资源价格甚至不惜放宽环境、社保标准等招商引资。在有些官员眼中只有GDP,早把产能是否过剩、产业布局是否合理抛在了脑后。
“造成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是行政力量推动产业发展,考虑到我们的投资是政府主导型的,这点不难理解。比如,在产能已经明显过剩的情况下,仍然有16个省(区市)把钢铁、23个省把汽车作为‘十二五’时期的重点发展产业,30个省(区市)把新能源产业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冯飞说。
产能输出提供世界机遇
文章介绍,有专家指出,将过剩产能向有需求的海外市场转移,在当下不失为一剂良药。凡事是相对的,过剩产能在我们这里是负担,在其他国家则有可能是财富。据了解,墨西哥、中亚一些国家、印度、伊朗等都欢迎中国去投资,并希望中国参与他们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出口加工区建设等。
跨境投资可以实现双赢,很多国家都从中受益。据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张茉楠介绍,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实施期间,西欧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25%,更为重要的是,“马歇尔计划”及时消化了美国自身的过剩产能。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国内传统制造业企业加快对亚洲“四小龙”(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东亚和中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外投资,向海外转移过剩产能,在此过程中,日本不仅形成了母国与投资国之间垂直分工,带动本国技术和设备出口,而且通过大规模地进行海外投资,使其制造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美日的经验给中国提供了很大的启示,让我们把治理产能过剩放在更为广阔的视野中。”张茉楠说,从时间周期看,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很难在短期内有所缓解,因此,积极主动地创造外需,加快中国产业资本走出去,积极推进“产能输出”战略,不仅可以缓解内部供需矛盾,也必将为中国的全球化发展带来更大的收益。
[时间:2013-10-28 来源:中评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