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闻印务:“生而衔金”岂如“能者居上”?

天闻印务印刷

  调整业务结构、涉足网络印刷、成立海外办事处……天闻印务,这个“衔着金钥匙”出生的企业,从未安于坐享其成。

  很多次,笔者有意探寻有关新华印刷厂的成长故事,每每启齿,都毫无意外地得以婉拒。对方的答复不是搪塞式的“没时间”,就是喟叹式的“发展很难,不说也罢”。曾经无限风光的新华,竟越来越多地选择“集体隐居”?这份低调,反而更多地揭露出一个不争事实——原本大可躺在教材订单上睡大觉的新华厂,随着市场化浪潮来袭,尤其是教材招投标政策、循环使用政策的推行,无奈“失眠”,有些甚至“不复醒来”。

  庆幸的是,湖南天闻新华印务有限公司是其中的惊喜与意外。连年荣登“中国印刷业百强排行榜”的佳绩,让同为新华品牌的天闻印务,难以逃脱众人的瞩目与论道。本是同根生,缘何它的命运会如此不同?

  对天闻印务来说,种种变化不足为惧,因为它的步伐永远比市场更快一步

  商圈里的“富二代”

  遍布全国的新华印刷厂,无疑是荣耀而幸运的。他们有着随新中国一起成长的历史记忆,更有着各省市新闻出版局直属印刷厂的高贵血统。这一身份印记,赋予他们与生俱来的出版物印刷权利,也由此保护着他们躲避市场的残酷厮杀。用当下流行词汇来讲,这是一批可称之为“富二代”的名流企业。

  无可选择的出身,对天闻印务也无例外,但这个有着先天优势的企业,似乎一开始就被注入“不安分”因子。种种缘由,还得从它的“前世”说起。

  湖南新华印刷厂是于1952年由30多个私营及合营印刷小厂合并而来,20世纪60年代,响应国家号召,将部分生产设备搬到湖南省的三线——邵阳市,成立了湖南省新华印刷二厂,而在长沙的原厂自然就更名为湖南省新华印刷一厂;1969年,为印制毛主席画像,再将所有胶印设备搬至长沙市南效,建立起湖南省新华印刷三厂。三者间一脉相承的天然联系,为天闻印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1世纪前后,当改制风潮席卷全国新华印刷厂,湖南新华也正式走向蜕变之路。2000年,一厂、三厂开始合并,2001年,又将二厂整合其中,并于当年年底正式成立湖南新华印刷集团有限公司。合并后的新集团,很快迎来良机——刚从湖南省新闻出版局分出来并新成立的湖南投资控股出版集团公司推出“全部教材集中印制”的新政策,湖南新华凭借整合后的雄厚实力一举夺冠,将所有教材印制业务收入囊中。

  2008年湖南出版集团启动了主板上市之举,让天闻印务的出世成为可能。由于多种因素制约,湖南新华集团采取存续分立的方式进行改制,将集团原有的设备及主营业务分离出去成立天闻印务,而原印刷集团开始掌管与主业无关的房地产业务。艰难的改制历史,为天闻印务创造了与生俱来的坚实根基。2008年,天闻印务摆脱了徘徊多年销售5亿局面,销售额首次突破6亿元,利润翻番;而随后几年每年销售额及利润都以双位数增长,2011年,销售额突破8亿元,利润超过8000万元,利税过亿。

  “教材集中印制的政策,让我们大有优势”,天闻印务董事长潘晓山的语气中有些许庆幸。尽管如此,但生来幸运的天闻印务,能一路向上的原因,绝不仅于此。

  市场化的“另类新华”

  教材业务的逐步萎缩,让多数新华厂大为恐慌。即使将视线放置于整个印刷行业,市场环境的变化,也常常将企业置于垂危边缘。但对天闻印务来说,种种变化不足为惧,因为它的步伐永远比市场更快一步。

  20世纪90年代,当大多新华厂抱守着教材订单“自给自足”时,天闻印务前身企业已经捷足迈开市场化运作的第一步——1999年,组建湖南新华精品印务有限公司,面向社会开拓业务。为赢得业务,公司甚至不惜腾挪出场地,将整栋办公楼提供给新成立的《潇湘晨报》社办公。从彼时至今,《潇湘晨报》一直是天闻印务在报业印刷领域的主要支撑。尽管公司触角早在二十几年前便已延伸至报业印刷,但潘晓山对该业务的份量掌控有着理性认识。“目前,报业印刷不是公司的突破重点。第一,中国的很多报纸,都是由报社成立印刷厂进行印制,很少委托第三方印刷;第二,虽然国内一些大城市报纸呈现增势,但从全球来看,印量下降,特别是电子产品、互联网的出现对其冲击严重;第三,集团内部报纸也并未全部在天闻印务印制,且公司相关印刷人手也未必能满足较大的报纸印量。”

[时间:2013-10-17  来源:印刷工业]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