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业创新的关键:探索节能高效生产方式

报业创新

  中国报业转型的“试错”实践,已使我们付出沉重代价。我们认为,中国报业创新的关键,就是积极探索经济节能、高效可行的生产方式,抓住了这个关节点,才能纲举目张。

  2013年7月17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报告称,截止今年6月底,我国网民达5.91亿,手机网民达4.64亿,其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提升至78.5%,新增网民70%使用手机上网。难怪去年末就传来《新闻周刊》将停止出版纸质版和默多克着力打造的iPad报纸The Daily 关张的消息,有人说,“报”死“纸”也死。所谓“报”死,是指新闻生产传播的失败,而“纸”死,是指纸质载体的失败。事实上,ipad报纸的失败,是因为默多克采用了传统媒体的生产方式来运营新媒体。

  The Daily雇用了大量传统媒体人才运作iPad报纸,内容生产靠170人的编辑记者团队完成。The Daily作为iPad里的一个应用,缺乏与读者的互动,读者只能被动阅读。可见,The Daily虽然披上了最新技术的外衣,但其内核却和传统媒体单向思维的生产方式几乎没有两样,亏损是由于其沿袭传统纸媒“高能耗”的生产方式所致。

  新媒体时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才是节能、高效呢?这似乎成了人们探索的重点话题。英国Summly网站的创始人是17岁的中学生Nick D’Aloisio,这个网站没有一个编辑,却可以通过算法和技术,完全自动化地抓取其他网站的新闻,并用简短的文字提炼新闻摘要。新版Summly上线一个月以后就吸引了50万用户,并在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冲上苹果App商店排行榜的前十名。[2] Summly的做法就是通过萃取汇聚生产内容,而不是只靠自己生产所有的内容,同时利用技术的力量极大缩减生产成本。Summly网站的团队目前只有7个人,反观The Daily拥有170人的团队,《纽约时报》拥有超过1000人的团队,不能不说前者运用了“四两拨千斤”的智慧。

  传统媒体新闻内容生产方式落后已成不争的事实。特别是纸媒的生产模式,几乎100多年来没有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以都市报为例,为能及时生产出报纸,每天都需要记者去采集新闻线索,以获得独家新闻。那时,传统媒体作为大众传播机构,几乎垄断了所有大众化信息发布渠道,一般通过记者的报道将信息传递给大众。但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通过技术赋权,尤其是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兴起,人人手中都握有了“传播权杖”,人人都是自媒体。以新浪微博为例,截至今年1月22日,新浪微博注册用户数突破4亿,高峰时段日微博发布数超过1亿。虽然最近一段屡屡受到业内的质疑和批评,但仍有上亿人从中获取信息、表达诉求、沟通交流,每天都在产生巨量有价值的内容。去年崛起的微信,更是给媒体的生产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生产消费者”(Prosumer)的概念,预判“生产者和消费者合而为一”。这一预言正在日益成为现实。现今人们拥有了博客、论坛、微博等众多平台,自然拥有了将自己生产的内容予以发布的权力。“用户生产内容”,正在日益成为主流。根据Digital Policy Council(DPC)的一项调查报告,全球有75%的国家领导人拥有了自己的 Twitter (最早的微博平台)账号。其中,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粉丝高达 2500万,比娱乐明星布兰妮的粉丝还要多。在传统媒体时代,美国总统需要宣布消息,就必须召开新闻发布会。现在只要奥巴马愿意,他根本不需要召开什么新闻发布会,只需在Twitter上敲几个字符,就可以完成发布,然后有2500万粉丝替他转发,或者予以评论。这样的内容生产方式,无论成本还是效率都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这说明了“生产者与消费者合一时代”的到来。所以,根本无需担心新闻来源的匮乏。事实告诉人们,传统纸媒旧有的生产方式在新媒体时代必须变通革新,如果沿袭旧有的生产方式来向新媒体转型,自然是行不通的。

  毫无疑问,“电子”逐渐代替“报纸”是个大趋势,报业发展的数字化,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数字化的本质是技术,发展经济学有个概念叫“适当技术”,不是技术越高新越好,要根据历史发展的现状决定引进或发展哪些技术,停滞不对,大跃进也错。“适当”就是在多方力量的均衡中寻找最佳切入点。所谓“适当数字化”,就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经济、实用、高效的数字运用技术。凡是有助于纸媒赢利、纸媒发展的,如采编、印刷、发行、传播、广告等的数字技术,必须放手使用。有些技术的效果并非一目了然,但必须时时监控,一旦运用有误,就要修正或停止——如果方向错了,停下来就是前进!

  英美报纸是“最大数字化”的受害者。英国《卫报》2006年宣布“互联网第一”,被称为“在数字化转型道路上领跑全球的媒体”。而到2008年,卫报传媒集团的全国性报纸业务亏损3500万英镑。2010年该集团旗下的《卫报》和《观察家报》在纸质报纸销售业务中亏损3300万英镑。市场调查公司comScore的数据显示,《卫报》英国网站的流量2011年7月份环比下降2.5%。“互联网第一”的华美袍子掩不住纸上网上的双双败绩。

  为此,我们认为,报业创新的关键是探索适合本媒体节能经济、高效可行的生产方式,必须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一是采取“萃取汇集”方式,减少内容生产成本。一位传媒学家说,当前最难做的事就是在众多信息中选取自己需要的。选择需要认知,更需要技术。如何通过技术的深度研发,形成独具特色的“萃取汇集”模式,是报纸内容生产的重要环节。在“生产消费者”时代,曾经的受众自身已经成为了无所不在的新闻生产者,他们每时每刻发布上至国家大事,下至百姓琐事的各类纷繁复杂的信息。而媒体要想继续保持自己的专业性,首先就是应当好新闻的消费者,然后再通过自身的特定“萃取汇聚”功能,再一次发布给用户。毕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海洋中,需要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削减用户的选择压力及选择成本。

  二是树立“客户为王”理念,强化服务宗旨。我们信奉“内容为王”,但内涵必须有革新。这个内容,不是快餐信息,而是有价值的服务信息,是读者更是客户的刚需信息。客户至上显得尤为重要。

  以教育新闻为例,人们要看类似《考生作弊等待裁判》之类的新闻,更喜欢你帮他整理出一个全国高校历年录取分数数据库,家长输入孩子今年的分数,可以得到一个参考:“根据往年的分数线,并综合今年考试预测,您的孩子被北京大学录取的几率是30%,被清华大学录取的几率是29%,……三本大学89%,综合考虑,建议您孩子报考北京大学”。或者告诉他,未来5年,哪几个专业的就业率、薪酬水平比较高。如果他愿意为一份报纸付一元钱的话,那么他可能会愿意为这样的服务付几百元,甚至上千元。同样,医疗卫生、法律、汽车和房产等刚需领域,都可以有类似的内容转型探索。确保传媒商业模式实现的前提,就是以最低的成本生产海量高附加值的内容。

  三是打造多维平台,扩大立体传播。目前众多报纸在保持原有版面的同时,大都开发了网站、微博、微信,这些都是标配,许多传媒集团还搭建了自己的特色内容平台。

  我们强调微信的价值尤为重要,因为微信具备三大优势:一是有更大平台,通讯工具自然比阅读工具更能吸附用户;二是有更好互动,微信是第一个能够既实现一对一充分互动(文字、语音、图片、语音和视频通话),又实现一对多(公共账号)充分互动,并且精确到达的平台。这就给自媒体的互动带来了极大便利;三是有最好的推广平台,微信自言不是营销工具,但朋友圈是最好的熟人营销工具。微信能够做到和用户充分互动、分享,以及内容的传播,从而做到报纸读者的平稳迁徙(如向互联网平台)。

  四是拓宽战略视野,创建革命性体制机制。在遵守新闻出版管理规定的前提下,整合采编和经营相脱离的模式。不少媒体有汽车工作室、房产工作室,这些工作室往往是报纸最有战斗力的部门之一。为什么?利益使然。未来如果要留住人才,必须进行机制改革,实现股份制。

  理想都市类报纸转型模式,可以把都市类报纸变成一个本地生活服务公司,涵盖生活各个方面,如本地交通、医疗、教育、法律、房产、汽车等各个方面的咨询服务子公司,每天的内容生产只是日常工作的一小部分。当然,一些老一辈新闻人肯定会嗤之以鼻:那还叫媒体吗?但是,我们必须拓宽思维,进行革命性创新。

  五是促进队伍转型,培养全媒人才。社会生产力中,人是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要使报业长青,队伍的转型尤为重要。“人转”是报业转型的核心。谁不转,谁就有可能沦落为“末代报人”。报业集团新闻采编队伍要更新思想、更新知识、更新技能,通过多样化培训武装“全媒体记者”。拥有一支新型传媒人才梯队,才能使报业永续发展。

[时间:2013-10-11  来源:中国报业  ]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