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格局重新洗牌 被独立出版图书淹没

出版图书

  当读者爱上电子书时,他们的选书范围从把关人先行的图书转向自助出版(或叫独立出版),这让很多在传统出版商那里失意的作者们有了生路,甚至有了财路。毕竟,即便是天才编辑戈特利布也有失手过,毁了人的“钱”程不说,还让图勒丧了性命。因此今天的阿曼达·霍金和休·豪伊是不会步图勒后尘的。那么出版中人如何正视当前书业发展的三大趋势,并安排好自己的前程呢?

  我是个书痴,尤其喜欢纸质书。那静静地平放在我大腿上的书,就像安睡的小狗。三年半前,我曾并不怎么情愿地使用过一个电子阅读器。不过拿到手后它就被我冷落在了角落。然后有一天,我正在为一次长途出行收拾行李,突然想到如果我带上电子阅读器,就不用担心自己的行李因为要装这么多厚重的书而超重了。

  那时起,尽管我还是会购置很多印刷书,但阅读电子书却越来越频繁。去年,我就已经注意到了印刷书的价格在不断走低,而写作竞争仍然愈演愈烈。要么因为书价过高,要么觉得写作质量太低,总之,在Kindle商城挑一本值得购买的好书变得越来越困难。很偶然地,我注意到了自助出版这一新面孔。

  我从迷恋印刷书到习惯于阅读电子书的亲身经历,很贴切地反映了出版在转型过程中的深深阵痛,这几乎动摇了这一行业的根基。当前秩序的受益者——大型出版商和他们塑造的成名作家已经成为了这场风暴中“独立”作者们最显眼的竞争对手。

  仔细想想,这也不怎么糟糕:这一时期的混乱最终将使作者和消费者受益,它甚至还为传统出版商连年的利润下滑指明了出路。
独立出版之于作者是好是坏?

  我采访了畅销科技小说的作家布拉德•托尔——看完他的新作《黑名单》(Black List),让我有一种患上妄想症的感觉。托尔明确表示支持现有的出版体系:

  “出版商充当的重要角色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如果你是位出色的作家,手头又有部优秀的作品,那么你应该是能顺利签下出版合同的。”
托尔这么说已算得上温和了。当成功的主流作家放松了警惕,更激烈的言辞才会流露出来。听听曾32次登上畅销书榜的作家苏•格拉芙顿怎么说(由LouisvilleKY.com的莱斯利•塔什采访):

  “对我来说,它(自助出版)似乎是不敬的……自助出版的‘推崇者’天真地认为这一切都很容易,任何人都能出版读者读得懂、质量又棒的‘小说’……没错,自助出版是一条捷径,但一旦涉及到文化艺术层面,我就不相信有捷径了。自助出版就好比学生好不容易学会了钢琴曲《五支歌》(Five Easy Pieces),却发现自己没有展示的平台。”

  为什么主流作家不喜欢独立出版,有的甚至反对杜撰出来的术语“独立”一词呢?这可以归结为世界观的不同。那些有才华并辛勤创作的畅销书作家——比如托尔和格拉芙顿——都倾向于认为出版是举人唯贤的,作家通过辛勤工作创作出来的优秀作品,一定能够被出版商发掘,进而出版和销售。可实践证明却并非如此。最典型的反例就是约翰•肯尼迪•图勒。

  众所周知,图勒创作的《笨伯联盟》(A Confederacy of Dunces)是一部非常出色的小说。不过,他本人却因为这部作品被出版商拒绝而选择了自杀,那时,他才31岁。西蒙与舒斯特出版公司的罗伯特•戈特利布发现了图勒惊人的写作天赋,但他觉得《笨伯联盟》尚存在结构上的缺陷。戈特利布认为,这部小说需要经过大修方可赢得受众——尤其得修改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对此,图勒拒不服从,并最终选择了自杀。

  拒绝图勒的作品是戈特利布基于市场因素为西蒙与舒斯特出版公司做出的决定,这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不一定是个错误。别忘了,戈特利布是能够拿下约瑟夫•海勒的《第22条军规》(Catch-22)的家伙,绝对是位天才型编辑。若没有他在出版界的显赫地位,图勒的作品可能永远不会有读者。再者,倘若没有小说家沃克•珀西为这部小说“平反”——这使这本书获得了文学界的广泛关注,随后,该书一举摘得普利策奖——那这本小说也很可能淹没于世。

  独立出版成功和彩票中奖

  违背独立作家建立的出版“新世界”的另一个现实是,实际上,他们中有些人转身就和各大出版商签署了出版合同。以下是一些实例:

  1.阿曼达•霍金在她闲暇之余写了一部关于一个17岁少年的超自然悬疑小说,并自助出版了它。这可以算是第一个独立出版轰动于世的案例,可后来,她与圣马丁斯出版社签下了200万美元的版权交易合同。

  2.约翰•洛克在与西蒙与舒斯特出版公司签署版权有限性交易(允许他的部分小说出售印刷版)前,已经销售了超过200万册自己独立出版的作品。

  3 .E.L.詹姆斯在网上写了同人小说《五十度灰》的前部分,在这部小说被Vintage收购前,她在自己的网站上自助出版了它,掀起了阅读狂潮。她被《时代》杂志评为2012年最具影响力的100人之一。
      
  当然,也经常会有例外存在,这些例子不一定就证明了出版之局已被打破。高傲的独立出版作者大概是懒于苦心和出版商交涉或者说不愿意面对自己的作品被拒绝的事实吧。即使是最坚定的传统出版体系的拥护者也承认,有很多并不为人所知但却才华横溢的作者,比如畅销书《狮子的眼睛》(The Lion’s Eye)的作者。

  此外,也不要忽略了那些中层作者。这些作者颇具才华,也有创作韧性,但他们的书专门针对的是细分市场。在这个小众市场里,不管怎么投入,都很难让出版商和作者从只有1万至3万的读者中赚大钱。另一方面,相较于传统图书出版商提供给印刷书作者15%-20%的版权费(电子书的主流出版版权费甚至更低),亚马逊能让独立出版作者获得70%的电子书版权费。高版权费令独立出版作者免于因生计而无暇创作,写作的时间也更自由。

  毕竟,像格拉芙顿和托尔这样大红大紫的写作界超级巨星只是特例罢了。但近来,这样的例外倒不少见。独立出版的其中一位新星是科幻小说作家休•豪伊,他的反乌托邦小说《羊毛记》(Wool)仅在美国就售出了20万本以上,并与15个国家签下海外版权,且近期被雷德利•斯科特选中改编成电影。他的新书《我,僵尸》也已于近期发布。

  独立出版作者往往在对便捷出版的尝试上做得更好,我问豪伊对此的看法时,他把当前的出版系统比作买彩票:

  “人们觉得传统出版更成功,那是因为他们总是想到《饥饿游戏》和《哈利•波特》的热销,总是拿这些典型案例与自助出版比较。但印刷出版的书何其多,难得大卖的书就像是中了头奖的彩票赢家。为保证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你需要把那些提交到传统出版机器中的所有作品和所有通过亚马逊等其他途径自助出版的电子书相比较。把传统出版中为数不多的成功案例和自助出版的每一本书来做比较显然是不公平的。紧盯特例,并有意忽视传统出版的整个图书状态显然是肤浅的。”

  曾任记者的罗伯特•比蒂诺特自助出版了神秘私刑小说《猎人》(Hunter),它是去年的畅销书,比蒂诺特十分赞成此观点:

  “‘只有经历过被编辑拒稿的作家才是名真正的作家’的想法是十分荒谬的。”豪伊也同意此观点,在他给格拉芙顿的回复中写道:

  “告诉我:为什么独立出版与‘磨炼一个人的创作水平’相对立?收到附有写作建议的退稿信和收到图书差评哪个更有指向性?从市场反应中学习远比从某位编辑个人的意见中学习要有效。投石问路有什么错?与其浪费时间写作品是否被录用的询问信,还不如抓紧时间创作下一部手稿。”
在出版界,独立出版作家的成功之路不同于其他行业:它必须面临技术的动荡。我们从来没听到过克里斯蒂娜•阿奎莱拉或亚当•莱文要组建独立乐队。相反,他们更多的是加入各种公众性的“节目秀”,这些秀的目的是发掘未经雕琢的优秀新人,并给他们提供一次可能获得签约机会的镜头展示。同样,独立制片人也值得尊敬,而非唾骂。因为他们避开了工作室系统和因此带来的艺术表现上的约束。艺术界似乎正在热切地企盼下一位“乔治亚•欧姬芙”(美国著名艺术家,被誉为20世纪的艺术大师之一)的横空出世,希望再有惊艳的艺术作品面世。

[时间:2013-10-09  作者:David Vinjamuri;骆双丽 编译  来源:百道网]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