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全球经济调整对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市场经济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全球经济已进入了新一轮调整期,增长模式、产业结构、治理格局、货币体系等都出现了许多新变化。

  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网站发表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毕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哲人文章分析,全球经济格局的调整既给中国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带来了诸多需要妥善应对的挑战。 文章内容如下。

  一、新一轮全球经济调整的主要特征

  (一)全球经济由危机前的“高增长、低通胀”时期,过渡到“低增长、低通胀”时期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在经济全球化等因素的作用下,世界经济由上世纪90年代的“低增长、高通胀”时期,逐步过渡到本世纪初的“高增长、低通胀”时期。1991-2000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3.2%,而年均消费价格涨幅却高达15.9%;2001-2007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4.1%,消费价格仅年均上涨3.8%,比经济增速还要低。2008年9月,由美国房地产市场调整所引发的次贷危机最终演变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陷入战后最严重的衰退。此后,世界各国纷纷采取力度空前的金融救援和经济刺激措施,实施极度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在这些政策措施的作用下,世界经济还是比较迅速地走出了衰退,就目前情况看,更多呈“低增长、低通胀”态势。2009-2013年,预计世界经济年均增长3.1%,不但低于危机前水平,甚至比上世纪90年代水平还要低一些,因此可以称为“低增长”;消费价格年均上涨3.7%,比同期经济增速要高一些,比危机前水平略低,却远远低于上世纪90年代水平,因此可以称为“低通胀”。就当前形势和发展态势看,这种“低增长、低通胀”的状况还要维持一段时间。

  (二)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国际贸易与跨国投资在调整中低速增长

  国际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和跨国直接投资产生巨大冲击,同时在全球经济增速下行的背景下,一些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纷纷加强贸易、投资和金融等领域的保护主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干扰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但是,未来一段时期,经济全球化还将继续深入发展,国际贸易和投资会进入相对平稳的调整期,增速不会太高。

  (三)科技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孕育新突破,全球产业结构逐步转型升级

  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催生新的技术和新的产业。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纷纷加大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技术研发投入和推动产业化进程,抢占未来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011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规模为257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6.8%,是2004年的6.6倍。2006-2011年,全球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装机能力分别年均增长58%、26%,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产能力分别年均增长17%和27%。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实现如此高的发展速度,是难能可贵的。绿色新兴产业发展有可能引发全球产业结构新的调整重组,引领未来全球产业转型升级方向,推动新一轮世界经济增长。发达国家将继续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会一蹴而就,新兴产业最终成长为主导产业尚需时日。

  (四)全球治理结构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地缘政治风险凸显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力量对比将继续此消彼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继续增大,主要新兴经济体在国际经济金融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将逐步得到增强,但美国等发达国家并未放弃主导全球规则制定的努力,加之地缘政治冲突增加,全球治理结构还将发生深刻复杂变化。

  首先,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占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呈加速变化态势。2000年发达和发展中经济体分别占全球经济总量的79.7%和20.3%[3],2007年分别为71.6%和28.4%,2011年分别为63.6%和36.4% 。

  其次,由发达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国家国家组成的二十国集团已经取代八国集团,成为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和解决全球性重大问题的主要平台,预示着全球治理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第三,美国等发达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等方面领先的优势地位不会发生根本改变,而且正在通过新的方式与手段巩固和扩大领先优势。

  最后,经济领域的问题也不可避免地传导至政治安全领域,加之一些地区本已存在领土、民族、宗教等矛盾,且个别全球性强国为了自身利益不断介入地区性事物,近年来地缘政治冲突呈多发、高发态势,未来这一趋势也难以根本逆转。

  (五)美元继续主导国际货币体系,但地位逐步下降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大幅降低利率,直至实施零利率政策,并连续实施了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导致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大幅飙升,国债上限问题也不时出现,市场普遍预期美元汇率在长期仍面临巨大贬值压力,其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将进一步削弱,国际储备货币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多元化。从长期发展趋势看,探索建立世界中央银行和全球统一货币,彻底打破美国利用美元的特殊地位主导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运行的不合理格局,也是可能的。

  (六)气候变化和能源资源问题更加突出,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制约进一步增大

  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广大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全球能源资源需求大量增加,世界各国对各类能源和矿产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工业化行列,也使得各种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大量增加,全球气候变暖和生态环境退化已经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世界各国都面临着转变发展方式的挑战,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社会的共同责任。

  但节能减排和发展绿色经济不可避免地增大世界经济发展的成本。发达国家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责任方,理应承担主要减排责任。发展中国家虽然尚未承担强制性减排义务,但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减排压力,实现工业化要付出比发达国家更大的成本。

  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进入“低增长”时期,能源资源供求紧张局面暂时有所缓解,价格也从危机前的历史高位有所回落。但是石油等能源资源产品的金融属性越来越强,在全球流动性泛滥、实体经济投资热点匮乏的背景下,大量资金将进入国际期货市场投机炒作,加之地缘政治风险等因素,其价格回落的空间比较有限,很有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继续维持高位震荡态势。这会持续加大各国输入性通胀压力,对于部分国家而言,货币政策需要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控制通货膨胀间进行权衡,面临“两难”;由于预测能源资源产品价格的长期潜在水平和未来变化趋势是比较困难的,各国货币政策操作失误的概率也随之上升。

  二、全球经济调整给中国带来的主要机遇

  (一)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仍是中国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

  作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广大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社会保障水平不高,庞大的国内市场潜力仍有待开发,无论是保持经济较快发展还是增加就业仍需要充分利用外部市场。由于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原因,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管理水平仍有待提升,仍需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管理经验和高端人才来促进现代化建设。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但自然资源相对不足,诸如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需要大量进口,对外依存度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消费结构的升级还会进一步提高。经济全球化是中国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建立健全开放型经济体系、完成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机遇。一是有利于中国利用国际市场规模扩大和进一步开放稳定出口,带动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二是有利于中国继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人才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三是有利于中国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能源资源合作开发,拓宽能源资源供应渠道,为小康社会建设提供能源资源供应保障。

  (二)绿色产业在全球兴起为中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契机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但农业基础地位不稳、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问题依然突出。加快推进产业升级是关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局的战略任务。当前,主要发达国家争相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新兴绿色产业,积极培育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预示着未来全球产业调整发展方向,这推进中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契机。首先,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新兴绿色产业,有利于保护环境、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也是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结合点和突破口。其次,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正在全球兴起,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这为中国赶上新一轮全球产业调整发展步伐,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改变中国在全球分工格局中处于低端的不利地位,提供了重要契机。最后,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为中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市场需求提供了重要机遇,发展这些绿色新兴产业也有利于利用节能环保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带动相关服务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三)美元国际地位削弱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机遇

  美元汇率起伏不定,对中国经济金融稳定和巨额外汇储备资产保值增值的不利影响日益增大。增强抵御国际金融风险能力,降低对美元的依赖,提高中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影响力,就必须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经济金融强国转变。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元作为主要国际货币的地位进一步削弱,在长期有可能大幅贬值,这为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带来难得的历史性机遇。首先,美元国际地位削弱刺激国际储备货币进一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将为人民币成长为国际货币提供更大的空间。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外汇储备规模庞大,具备加快推进资本项目开放和实现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物质基础,人民币完全有可能最终成长为与美元、欧元等并驾齐驱的国际货币。其次,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面临巨大的改革压力,中国等新兴大国在推动建立更加均衡和公平公正的国际货币体系方面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提高,这将有助于中国加快实施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最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化,为人民币首先实现区域化带来新机遇。同时,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境外人民币债券发行等进展迅速,为推进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进程进行了有益尝试。

  (四)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将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目前,中国在国际经济金融事务中话语权仍然不高,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重要国际机构中的投票权不能反映中国经济地位,导致中国在国际经贸规则制定和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中长期处于被动地位。国际金融危机催生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力量此消彼长,主要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进一步上升,这为中国提升国际影响力带来诸多机遇。首先,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地位提升必然要求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进行改革,增加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投票权,这将增加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和决策权,扩大中国在国际经济规则制定和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中的影响力。其次,二十国集团正在取代仅由发达国家组成的八国集团,成为全球经济金融事务中最为重要的对话磋商协调机制,为中国广泛参与全球经济金融事务提供了更多的国际舞台。最后,世界经济格局变化还将推动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转变,这有利于中国和发展中国家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实现长远发展目标。

  三、全球经济调整给中国带来的主要挑战

  (一)世界经济在调整中复苏加大了中国扩大内需的紧迫性

  2003-2007年,中国经济连续保持10%以上的高速增长,外需持续扩大拉动外贸出口以高达25%以上的速度增长,而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至35.5%,固定资本形成率则高达40%。这种情况表明,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由于投资扩张在很大程度上由出口引致,因此经济增长实质上主要靠外需拉动。目前,受外需低迷等因素影响,中国出口增速已降至个位数,并加大了工业生产和经济的下行压力。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增加外贸出口将面临更多外部因素制约,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紧迫性加大。一是世界经济“低增长”导致全球需求不足,外需减弱将制约中国出口快速增长;二是美国增加储蓄减少消费,欧元区经济陷入衰退,由于这些国家是中国主要出口市场,其进口需求下降将对中国出口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三是一些国家为保护国内企业和支持新兴产业发展,还将对中国出口产品采取贸易保护主义限制措施;四是部分发达国家以应对气候变化和减少碳排放为借口,设置诸如碳关税之类的绿色壁垒,影响中国相关产品的出口。

  (二)应对气候变化对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特别是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比重偏大,造成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环境污染严重,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位居世界前列。由于中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缓慢,节能减排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将面临更大的减排压力,不仅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硬约束增大,而且发达国家也会从各方面施压,要求中国承担减排责任,这对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确定的基本原则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不应承担强制性定量减排责任。但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既要维护自身的发展权益,也要变压力为动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防止全球气候继续恶化做出新贡献。

  (三)国际能源资源争夺加剧继续影响中国能源资源供应安全

  人均资源不足、重要能源资源产品大量依赖进口,是中国的基本国情。近年来,国际能源资源价格持续大幅上涨,对能源资源的争夺日益加剧,不仅增大了中国经济发展成本,而且影响到中国能源资源供应安全。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和消费结构升级阶段,对能源资源的需求还会进一步增加。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能源资源供求紧张暂时有所缓解,但供求关系长期偏紧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中国能源资源供应安全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受政治、经济、安全等因素影响,国际上围绕能源资源的争夺还会进一步加剧,有可能影响到中国的能源资源供应安全;二是出于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考虑,一些国家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海外能源资源合作开发设置种种障碍,有可能影响中国建立稳定的海外能源资源供应基地;三是国际能源资源价格继续高位震荡,能否以合理价格稳定地获取能源资源,始终是确保中国能源资源供应安全和降低工业化成本所必须面对的挑战。

  (四)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措施可能干扰中国对外经济发展

  由于贸易顺差大幅增加,许多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很高份额,加之一些外贸企业过分依赖价格竞争,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层出不穷。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对外投资迅速增加,但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投资保护主义措施的干扰,特别是在海外资源合作开发、金融企业设立海外分支机构,以及敏感行业和领域的海外收购等方面,遇到的障碍和限制更多。这些都严重影响到中国对外经济的顺利发展。一是除了反倾销、反补贴等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外,诸如碳关税之类新型保护主义措施还会层出不穷,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还会增多,并引发更加频繁的贸易摩擦;二是中国正在成为对外投资大国,一些项目不可避免地与东道国发生利益纠葛,部分国家有可能采取各种形式的投资保护主义措施,防范和限制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发展;三是中国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正处在快速成长期,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由于金融行业的敏感性,一些金融业务会受到金融保护主义措施的限制而无法开展。

[时间:2013-09-08  来源:中评网]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