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书展:数字时代 纸质书凸显收藏功能

书展纸质书

上海书展开幕以来,读者一天比一天多,双休日期间,现场更是达到比肩接踵的密度。15万种图书,什么样的书籍最能吸引读者购买?哪些场馆人气最旺?为期7天的2013上海书展已过半,孰冷孰热已现端倪。在采访中,热心的读者也为上海书展支了很多招术。

  “大部头”不乏知音询购

  书展上哪些书卖得最好?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副总裁施宏俊列了个单子,有《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群山回唱》等。此外,如有明星背景的《小时代》、贴近目标读者群的《妮玛,这就是大学》、早已名声在外的《深夜食堂》,以及莫言小说均在其列。总体来说,与各大书店畅销状况相似。

  意料之外的是,“大部头”今年在书展上火了。领衔杀出重围的《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是科普书中唯一的“鹤立鸡群”。记者在展馆的一家网店窗口看到,这里每天都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十万个为什么》快递箱要发出去。询问之下,才知道这些书都是全国各地读者通过网络购买的,因为目前只在书展上销售。而昨天下午在中央大厅举行的 《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签售,等待签售的队伍更是蜿蜒至楼上的序馆。少年儿童出版社副总编洪星范表示,目前还没统计过卖了多少,但“确实非常非常热”。

  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展位,编辑张家珍告诉记者,各类线装典籍与四大名著升级本套装都卖得相当好。此外,需要两个玻璃柜才能放下的《黄永玉全集》、400多页《吴冠中画集》、包含76种书的大型汉译工程“世界历史文库”都不乏知音询购。“由于数字出版的出现,纸质书籍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张家珍说,“除了传播知识,它们也承担着诸如收藏、审美的需要,甚至成为体面的礼品。这个趋势在未来会越来越明显。”

  养生书趋热,科学类遇冷

  8月18日上午,原定9时举行的《名医话养生》签售会,因为读者爆棚的热情而提前半小时开始。据了解,最早的读者清晨5时就赶来排队了。“现在生活好了,谁都想身体健康多活几年”,沈阿姨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直到上午10时30分,排在会议中心外的队伍仍然绵延百余米。这并非特例,今年书展上摆出的各类养生书籍、名医讲座,都能吸引大批观众聚集。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科学类书籍与活动遇冷。今年书展首日举办的主论坛,因为首次将主题定为科学阅读而遭遇冷场。再看今年书展重点书目,科幻科普类图书极少。偶有如《问天问地问心》发布会等与科学家面对面的机会,人气也一般,更别提在文学对话中常见的高水平互动了。

  养生算得上科学领域中的一支,受欢迎本无可厚非。但如书展上这般冷热悬殊,却也说明了当下大众阅读的功利性。一位卢姓读者感叹:“大众的阅读还是需要引导的。我支持书展坚持举办科学类活动,在读者中多刮一刮‘科普风’。”

  服务读者的探索永无止境

  年轻的读者黄勇在收银台前排了约10分钟后,渐渐不耐烦起来:“我是来看书选书的,为什么要把时间浪费在排队付钱上?尤其是老年读者,会不会吃不消?”虽然书展每个出版社或书店的展位都有一个或多个收银台,正常情况下等待时间不会超过5分钟。但是,碰到特别畅销的书、排队特别长的时候,时间就不能保证。

  看着展馆内冷热不均的收银台,黄勇突发奇想:如果收银台能通用,是不是就能大大缓解排队的压力?或者,可以在每个展馆出口处设立总收银台,以防“漏网之鱼”。“甚至,能开发一种上海书展专用的手机软件,我们把要买的书的条形码都扫进去,直接网上付款。然后,直接凭付款凭证到总服务台取书,或之后到全市连锁新华书店取书。”黄勇的想法不一定完善,却代表了读者的需求。

  而人山人海的书展现场,逛了一天的读者最渴望有个能坐下的凳子。虽然主办方已在多个地方摆放椅子,甚至开放楼梯台阶允许读者席地而坐,但座位在书展上依然稀缺。能否在就餐区、阅读区甚至展厅外放置更多座位?读者至上。上海书展在服务手段上的探索,永无止境。

[时间:2013-08-20  来源:解放日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