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国出版图书40多万种 “滞销”严重

出版图书滞销库存书

  2012年,全国出版图书40多万种,图书出版品种世界第一,超越美国一倍多。这个恢弘的数字背后却是出版社越来越重的包袱——图书库存日益走高,大部分图书难逃“死书”命运。究竟图书“滞胀”有多严重?庞大的图书积压如何形成?深圳商报记者采访了多位出版人,寻求解决图书库存之道。 

  滞销书是库存书主要来源 

  日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了《2012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报告显示,去年图书品种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国共出版图书41.4万种,同比增长4.4万种、增长12%。其中,仅新版图书就有24.2万种,增长16.6%。我国已经连续多年稳居图书出版品种世界第一,超越美国一倍多。 

  在图书品种世界第一的背后,库存负荷也成为悬在出版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有媒体指出,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出版社自办发行单位年纯销售额,已从2005年的403.95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693.59亿元,而历年累积库存则从482.92亿元,飞涨到目前的884.05亿元,库存远远跑赢销售。 

  深圳书城中心城营销总监方勤告诉记者,深圳中心书城目前大约有25万种图书在销售,虽然在架图书品种多,但实际销量主要集中在少量畅销作品上。例如去年柴静的《看见》,上市半个月就卖出去5000多册,也有的书一个月都卖不了一册。这些长期滞销的书最终会退回出版社。北京华文经典图书公司总编辑段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一般图书完成一个销售周期,不见经销商加货只有退货时,就意味着库存图书要出现了。这是库存书的主要来源。” 

  大部分库存书难逃“死书”命运 

  根据北京开卷信息技术公司对3月份全国249家书店的调查显示,书店总体在架图书品种约110.59万种,但动销率仅有47.76%,一半多的书一个月都销售不了一册。且统计数字显示,超过90%的码洋是由销量前17.95%的图书品种创造的,其余超过80%的图书品种,仅贡献不到10%的码洋。 

  近900亿的库存中,也并非全是死书。海豚出版社社长俞晓群告诉记者,图书大都属于长销性产品,流通周期较长,出版社需要备有库存。此外还有在途库存,这些都是有效库存,那些无效库存才会成为“死书”。据上海出版社经营管理协会理事长郁椿德分析,目前图书600多亿元的销售额中再扣除基本不会有库存的200亿元左右的中小学课本销售,我国图书的存销比达1.77∶1,即每一元销售额的实现,都要以近2元的库存额为代价。而按照他的经验,一般出版社的库存中有70%左右是出版1年以上的书籍,其中相当部分图书的盘活率较低,极易从有效库存沦为无效库存,变成“死书”。 

  过高库存的压力,足以摧毁一个行业。日本出版业曾在1997年至2003年间经历过,其中高库存、高退货是重要原因,当时图书退货率平均在50%左右,高的可达90%。而据业内人士介绍,退货率不超过20%,才能有一定的盈利空间。 

  多种原因导致滞销压库 

  那么,这些“死书”是如何造成的呢?段洁说:“造成出版社库存的因素很多,比如官僚主义作风,流程繁杂老套不适合市场图书销售规律,使得一些书没有把握好销售时机;出版社编辑市场敏感度不强,业务技能不扎实,判断选题无感,责任管理者工作失察,造成垃圾品种出现,渠道不认同,直接就成为库存;还有一种就是为了拿到国家的出版补助,仓促上马,无法对接市场,白白消耗国有资产。还有的库存书是因为印装问题甚至决策失误。”段洁提到他听过的一个段子,某社新旧领导更替,正值前领导点名要做的一本书入库,库房和编辑都忘了这码事,结果时隔半年,盘点库存才发现,这书一本也没发,直接就成了旧书。更有甚者,有些出版社领导官僚主义作怪:在我的任期内要是处理了这些库存图书,等于固定资产缩水,要是一本不卖,账面上还是那些码洋。 

  除此之外,扎堆、重复出版也是出版界的一大顽疾。例如《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去年突然走红,短短几个月就冒出十几种译本,还有正在加紧造货的,其中当然不乏粗制滥造之作。俞晓群提到日前闹得沸沸扬扬的“马爱侬”冒名翻译家马爱农事件,“在市场竞争压力下,有些出版机构急功近利,成立个工作室,找几个大学生从网络上七拼八凑攒出一本书,当然质量低下还涉嫌侵权。”这种做法不仅使得低水平的大量出版物充斥市场,造成大量的库存“死书”,还会劣币驱逐良币,扰乱正常的图书市场。 

  规范图书市场才是根本 

  库存书该如何消化?段洁介绍,大多库存书都以低价处理,图书行业有一种公司低折扣买进旧书然后进入国家定项拨款的馆配系统,通过赚取差价获取利润,是库存书消化的一种方式,“而残书就只能卖废纸化纸浆。” 

  近年,越来越多的人呼吁按需出版,实现订单式销售,有效减少了库存的风险。按需出版是指采用数据处理技术、数字印刷技术,将出版物信息存储在计算机系统中,根据需要随时直接印刷成书,省去制版等中间环节,能够一册起印,即需即印的出版方式。据悉,美国按需出版的图书总量以每年14%的速度增长,而开展按需出版业务的印刷企业也从1997年的8%增加到2010年的20%,这一年美国按需出版图书增长169%。 

  段洁指出,按需出版是改良图书存储现状的有效途径,适合于那些少印量又必须要印的图书项目,有效完成还不增加负累。他表示,按需出版目前还没有形成足够的产业生态,广东尤其是东莞的印刷企业开始具备这种能力,但是出版重镇在北京,怎么调配好这个资源是个大课题。而俞晓群告诉记者,按需出版未必能降低库存,“虽然按需出版早在1998年就已登陆我国,但目前来说,按需出版成本很高,做出来的书也远远不及传统印刷的书籍,因此这还只是个理想。即使将来成本降下去,品质有了提升,但市场要货的时候,对方说要十本书先卖,我就先印十本寄过去,这是不可能的,还是要备货。”为此,有出版人支招:可以先用数码印刷少量试销,如果有销量再用传统印刷大批量印刷,等销量下降后再用数码印刷进行长尾销售,这样也可以有效控制库存。 

  俞晓群和段洁共同指出,库存数不断增多肯定存在宏观调控和管理决策的问题,这才是解决库存的根本。

[时间:2013-08-12  来源:深圳商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