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

传统出版数字出版

  国家早在“十一五”期间,就提出了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发展战略。但事到如今,绝大多数传统出版社这方面的发展仍严重滞后于其他行业。笔者以为传统出版要实现数字化转型,就必须从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出发,紧紧抓住深度开发、高效利用知识资源这个本质,走一条不同于其他数字出版商的发展道路。

  知识资源深度开发、高效利用是信息化时代的必然趋势

  现代信息技术为知识资源的深度开发、高效利用提供了充分条件。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讯技术、传感技术、复印技术、机读技术、缩微技术、声像技术、新材料技术等相结合,使知识信息的加工传播在更广泛、更深入的程度上得到迅速发展,大大超越了传统纸质出版的内涵和特征。

  一方面,知识加速增长积累使知识资源深度开发、高效利用成为迫切需要。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和推进,知识加速增长积累与人的阅读学习能力相对有限之间的矛盾日显突出,于是出现了知识资源粗放加工、低效率使用的严重现象。由此可见,知识如同深藏地下的石油、天然气一样,成为一种需要大力开采、开发,才能发挥效用的宝贵资源。

  另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为知识资源的深度开发、高效利用提供了充分条件。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讯技术、传感技术、复印技术、机读技术、缩微技术、声像技术、新材料技术等相结合,使知识信息的加工传播在更广泛、更深入的程度上得到迅速发展,大大超越了传统纸质出版的内涵和特征。从目前国内外数字出版中对知识资源进行加工开发的实践看,数字化条件下的知识资源深度开发主要包括以下一些方面的内容:

  一是知识存在规模化开发。经过规模化开发,可以在方寸之间同时承载、传播和使用几万、几十万甚至更多的作品,可以使读者把成千上万本书捆绑到一起,作为一本书来查询阅读。大大增强了不同作品之中知识的关联性,从而可以大大提高知识传播和使用效率。

  二是知识表现融合化开发。采用多媒体技术,把图书、文章、图片、音视频、动画以及直接来自自然源头的知识信息融合起来展现,帮助作者全方位、多角度感知和了解世界。

  三是知识授受微距化开发。在传统纸质出版条件下,一部作品编辑完成后到达读者手中,这期间存在漫长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一部经过信息技术开发的作品,一点鼠标即可从授者的桌面到达受者的桌面,几乎消灭了知识传递的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

  四是知识发现瞬间化开发。通过信息化技术开发的知识资源,可以通过一个小小检索框加关键词,省去纸质出版条件下的一切检索过程,而且使检索的对象从章节检索,发展到了以语句为单位的知识点检索。

  五是知识学习互动化开发。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开发,使承载知识的网络化产品带有读者之间互动交流功能,也就是使网络化阅读软件上附带相应通信功能,人们可以用于向特定或广大的其他读者推送自己的认识和见解,与对方进行交流,相互学习提高。

  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必须走一条深度开发、高效利用知识资源的发展道路

  传统出版作为内容行业应当成为现代知识资源开发的主力军。数字出版如果缺少传统出版社的参与,将会影响现代知识资源开发产业的健康发展。

  传统出版社在数字出版中拥有的特色和优势是内容资源、编辑力量,因而只有在深度开发、高效利用知识资源上才能找到出路。相比之下,民营技术商、电信公司有技术优势、通信手段优势,而传统出版社毫无这样的优势,在这方面无法与他们竞争。然而,这几年不少出版社对这一点认识不清,他们完全不顾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盲目跟着技术公司学,人家做什么自己做什么。前些年,有的出版社看到技术商开发的网站挣了点钱,就花钱委托他们“克隆”一个,以为一定能挣钱,结果失败了。现在,有的出版社看到电信公司做移动阅读,又在动议开发移动阅读系统。殊不知,“信息高速公路”由人家垄断,您想在这一领域开辟出一块自己的天地,谈何容易!事实已经证明,传统出版社如果忽视自己的根本特点和优势,盲目模仿别人,跟别人后面爬行,是没有出路的。

  数字出版在功能上区别于传统纸质出版的本质特征是能够对知识资源进行深度开发、高效利用。而做到这一点,是一个需要技术与内容高度融合的过程,内容是主导、是灵魂,技术是手段、是从属。传统出版作为内容行业应当成为现代知识资源开发的主力军。数字出版如果缺少传统出版社的参与,将会影响现代知识资源开发产业的健康发展。但是,目前在我国由于内容行业在数字出版中发展滞后甚至缺位,靠技术行业单打独斗,使知识资源没有在数字化条件下得到应有程度的开发,造成了知识传播的低水平、低效率运行。一是由于数字传播商无法从传统出版社要到著作使用权,造成了大量新近发表作品没有在数字网络传播领域得到传播,网上老书、旧书居多;二是由于数字网络传播缺少内容工作者参与,造成传播内容缺乏高品位、高质量,网上“快餐”文化、粗俗文化居多,经典文化、精品文化太少,编校规范性也较差;三是由于投入编辑加工劳动不够,传播的海量内容资源的系统化、结构化程度极低,无法施展计算机本身具有的强大能力和优势;四是由于技术商缺乏对图书内容的深刻把握,也由于缺乏创作素材,眼下数字媒体上的电子书几乎只是纸质书的复制,没有形式和内容的创新;五是由于缺乏技术工作者与内容工作者的有机结合,这么多年国内网上鲜有以内容为基础的新型适用的服务工具、服务平台问世。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就会影响到我国知识经济和文化发展战略的实现。为解决这些问题,实现数字出版以及知识资源开发产业的健康发展,就要求作为内容行业的传统出版社积极参与到数字出版中来,并且承担起主导职能。

  传统出版社深度开发、高效利用知识资源的产品形式

  做好专题数据库(数字图书馆)、以内容为基础的服务平台(服务工具)、新概念电子书,贵在“特色”,贵在“系统”,贵在“适用”。

  实现对知识资源的深度开发、高效利用,必须要有适当的产品形式。根据传统出版社的优势和目前的市场情况,专题数据库(数字图书馆)、以内容为基础的服务平台(服务工具)、新概念电子书等,是比较适合出版社实现数字化转型的产品形式。三者本质上是一种产品,即都是特色鲜明、功能适用的数据库,只不过是规模大小、适用重点有所区别。

  专题数据库(数字图书馆)、以内容为基础的服务平台(服务工具)、新概念电子书,与传统出版社的特色和优势具有很强的契合度。为什么?一是因为在内容资源上,传统出版社拥有“专门”而不拥有“各门”。也就是大多数出版社具有一定专业特色,出版过大量图书,以自己的专业类图书为基础,适当补充性引进版权,做成一个某一专业领域的出版物数据库,并非多难。但传统出版社由于经费有限,一般无法通过大量引进版权取得各门类的内容资源,因而不适合也不可能做成“大而全”图书网站。二是因为在从事业务上,传统出版社熟悉“应用”而不熟悉“技术”。出版社最熟悉自己出版物的内容特点,以及用户的阅读使用需求和习惯,因而适合在外部技术商配合下搞一些应用性技术的研发,使自己的内容资源插上“新型适用服务功能”的翅膀。而出版社对于高新技术是“门外汉”,指望哪一天通过引进某项关键技术来开创出一片新天地,那是不现实的。三是因为在产品销售方式上,传统出版社惯于“批发”而不惯于“零售”。出版社以往出版的纸质书,主要是通过批发给书商进行销售,一直承担的是“内容提供商”的角色,而上述三种产品都可以通过中间商进行销售(当然也可直销),出版社可以不改变在经营链上的角色,在转型中可以减轻适应新的市场环境的压力。

  如何做好专题数据库(数字图书馆)、以内容为基础的服务平台(服务工具)、新概念电子书?贵在“特色”,贵在“系统”,贵在“适用”。

  “特色”,就是要“专”,其内容属于一定的专业领域,只有做出本出版社特有的东西,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如,人民出版社建成的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资源数据库,人民卫生出版社建成的医药卫生类图书数据库、交通出版社建成的交通类图书数据库、社科文献出版社建成的皮书数据库、法律出版社建成的法律类图书数据库,都成功地体现了自己的专业特色。

  “系统”,就是内容要齐全。零零碎碎没有主题地把一些图书装在里面,这样的数据库图书数量再多,读者想要的许多东西还是找不到。一个出版社的专题数据库不可能包揽天下所有图书,但有可能基本覆盖一个学科或多个学科有代表性的重点图书。比如,人民出版社开发的“党政图书馆”,虽然收入图书不到1万册,但进行了十分系统的谋篇布局,做到了“四个全覆盖”,即覆盖我国出版的所有马列经典著作;覆盖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所有著作;覆盖公开发表的所有中央文件文献;覆盖国家所有法律法规,做到了用户查询时应有尽有。数字出版业内有种说法叫做“内容为王”,这一说法还没有说到位,应当进一步强调:“内容为王,王在系统”。

  “适用”,就是要方便友好,非常适合用户需求。再先进的技术,一定要与阅读求知的某种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设计创造出应用模式,这样才有用武之地。比如,一些出版社这几年研发开设的中小学教学服务平台、工具书服务平台等,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人民出版社开发的“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资源数据库”,提出了“把理论传播寓于方便友好的服务之中”的理念,自主研发了语义查询、自动比对、概念关联、模糊找句等工具,查询准确率达到了语义检索的水平。这些产品,打破了传统发行工作只是把书送到读者手上的理念,而是把作品的发行延伸到了用户的学习、研究、工作、生活中去。

  实现知识资源的深度开发、高效利用,有赖于形成一个促进海量作品资源合法广泛流通的法制环境

  大数据时代,单靠一家出版社自己出版的作品资源,已经很难建起一个有较强影响力的数字化、网络化传播平台。需要营造一个海量作品资源合法广泛流通的法制环境。建议有关方面抓紧研究解决数字出版条件下著作权的海量流通问题。

  知识资源的深度开发、高效利用牵涉海量作品资源的流通和利用,把我们带入一个“大数据”时代。如今,单靠一家出版社自己出版的作品资源,已经很难建起一个有较强影响力的数字化、网络化传播平台。为此,要求我们加强出版传播机构之间、出版传播机构与作者之间的广泛合作,走知识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化大合作、大生产的道路。

  为此,需要营造一个海量作品资源合法广泛流通的法制环境。当前,著作权无法方便取得使用的问题日趋突出。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作者的广泛分布以及著作权归属的复杂性,使得寻找作品权利人非常困难。这种情况也成为盗版猖獗的一个重要原因。

  建议有关方面抓紧研究解决数字出版条件下著作权的海量流通问题。著作权贵在使用,重在使用。应当在使用中保护,也只有在使用中才能真正得到有效保护。我们强烈呼吁:有关立法工作要为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合法广泛使用松绑、开道,以大大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当前迫切需要健全和落实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对于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实行,现在不同方面的作者群还有不同意见,如,文艺文学类作品与学术类著作的作者反映就不一样,著名作者与一般作者态度也不一样,新出版的畅销书与出版一定年头老书的作者想法也不一样,等等,这都是正常的。我们可以区别对待,分类实施,分步推进,真正让愿意和需要参与著作权集体管理的人参与进来,以健全的法制保障知识资源开发产业的健康发展。

[时间:2013-08-08  作者:沈水荣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