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中国经济转型的希望在大企业

经济转型企业

  李克强总理7月3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别列出了城市地铁、轻轨等建设项目,说明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并未减弱。经济是个生态系统,发展当然绝不能只从一方面下功夫,需要抓住关键去激活整个系统。

  上海证券报发表上海交通大学产业创意研究所研究员高连奎文章表示,若将经济生态系统比作一棵树,那么基础设施是树根,大型企业是树干,中性企业是树枝,小微企业是树叶。大家都知道树的成长靠光合作用,靠树叶,但往往却忽略了,没有树根和树干,树叶能单独存在吗?所以真正懂行的人,总致力于为树根浇水和修剪枝干,这样一棵树就枝繁叶茂了。

  发展经济也是如此,基础设施是第一位的,大型企业是最关键的,世上没有一个拥有最先进的基础设施的国家经济却是不发达的。在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是否强大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就是人均拥有世界500强的比例。比如北欧是世界上人均拥有世界500强企业最多的地区,因此北欧也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区,部分国家的人均GDP达10万美元,是美国、日本等国家的两倍。

  在发达国家,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大企业,国家元首出访,随行的总有众多的大企业老总。像波音和空客这些大企业的订单,往往是靠国家领导人直接出面拿到的。而小企业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生活服务型的,这类企业,只要宏观经济发展好,国人富有,就会发展得很好。还有一类是为大企业做配套服务的,他们的生存主要取决于大企业的兴衰,像波音这种超大型企业,往往有几千家小企业为之配套。像苹果、华为这些公司也是一样。

  其实很多中国地方政府的招商人员深谙此理,他们通常都是先引进一个大龙头企业,随之马上就会有一大批小企业自动跟进。中国在服装行业没有国际级大企业,所以中国的服装企业迄今还只能为国外企业做贴牌订单。因为中国缺乏像苹果这样极富原创力的大型电子企业,所以富士康、京东方等只能为人家做加工配套。

  文章称,不能说中国政府对大企业不重视,但显然在关键处没有使力,而对那些自发成长起来的大企业更是照应不够。比如华为被逐出美国,尚德遭遇美国金融做空而破产,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美国,美国的国会、《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早就行动起来了,而中国在处理国际争端时一直是企业孤军奋战。

  文章认为,中国经济正在转型,现在特别需要有属于世界第一梯队的,超大型企业来引领转型。换言之,中国经济转型的希望在企业,尤其在大企业。而国人现在谈转型,很多提法是基于统计局的数字。所谓投资过大、国人不消费、服务业比重过低,其实都是统计陷阱。且举两个例子,比如消费,在大家的习惯性思维中,买房属于消费,这事实上也是国人最大的消费,但在经济统计时,买房是计入投资的,这就造成了中国投资高,消费低的现状。如果将买房统计到消费中,中国的消费数据哪里还会低?这不就是个统计陷阱?

  再看中国服务业比重。中国的上班族一般早上都不做饭,习惯路边摊上买早餐,仅仅全国上班族的早餐一项就是非常大的数字。大家常见的提供各种服务的路边流动摊贩,还有大家雇佣保姆,那些没有注册公司的装修人员等,这些都是服务业,而且关系千家万户,他们提供了最普遍的服务,但这些都没法统计,如果将这些服务都计算在内,中国的第三产业服务业数据将大大提高。可见,中国的服务业实质并不低,低的只是统计数据,而这其实还是统计陷阱的问题。

  时下有些经济学者将改革视作经济发展的动力,其实这也要具体分析,就像上面所分析的那样,中国经济发展还主要靠实干,最核心的就是基础设施和大企业,这两件大事做好了,基础就打好了,中国经济之树就会根深干壮,也就自然枝繁叶茂了。当然,鉴于中国地方政府眼下财务拮据的现状,不提倡举债发展,归根结底,中国发展的投入还是要靠财政,而非债务。在为企业减税已成共识,也成定局的情况下,我们理该寻找其他财源,比如消费税,特别是奢侈品的消费税就该提上议程了。

  文章最后说,除了培育经济增长基础,政府的任务还包含根据经济周期调整宏观政策和对经济作长远规划和调整改革。为此,政府应将60%的精力用于培养新的增长基础,将30%的精力用于根据经济周期调整宏观政策,将10%的精力用于经济的长远规划和调整改革。具体做起来,每个阶段可能都会有不同的重点,还需要依实情随时调整。

[时间:2013-08-07  来源:中评网]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