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产业”的未来为何让人忧心忡忡

3D打印

  几乎是一夜之间,“3D打印”突然成为了今年春、夏全球最热的流行话题,不管是电视、报纸还是网络媒体,到处都充斥了各类3D打印“狂想曲”。在媒体之外,裹挟着“3D打印”这个令人似懂非懂的概念,资本市场早已开始了一轮又一轮肆无忌惮的爆炒,资本助推之下,企业更是按捺不住,不惜砸下重金杀进这片“蓝海”,一个潜伏了近30年的“增量生产”技术就这样突然爆发了第二春。面对资本对3D打印概念的追逐,一些人开始担忧,毫无理性的资本过于疯狂的介入,会不会造成这个行业提前进入恶性竞争,成为光伏产业式悲歌的又一个前奏?

  在中国人讨论,“‘3D打印’会不会又成为下一个光伏”时,在美国2011年时就已经达到了“每4公里范围内,一定会有一台3D打印机”的程度。从上个世纪1980年代,“3D打印机在美国就已经走出了奇幻之旅第一步”,30年过去了,中国人却在为资本介入之后的“3D打印产业”可能预见的命运而忧心忡忡。

  令人遗憾的差距显然不止是体现在“3D打印”的产业相关方面。即便是在当初的互联网产业方面,1990年代最后的两年以及新世纪最初的两年,就连张朝阳、丁磊们一开始都相信了历史赋予了中国和美国一样的机会——一同在起跑线上参与世界互联网行业的竞争。当国内外各种资本“烧钱”到中国互联网企业时才发现,真相太过残酷了。“与美国互联网企业一起竞争”是个天方夜谭式的神话,当年参与“烧钱”的企业早已经折戟沉沙,不知所踪。

  资本的疯狂是一种天性,逐利并不可耻。可悲的是行业的竞争是否在一种公平的环境中进行,与此同时,对某种产业方向的正确认知是否有足够清醒地判断都为未来的故事结局埋下了伏笔。

  从当年中国第一次互联网创业的失败经历看,对中国国情的把握能力远比企业家和资本家的投资能力更有意义。极端的例子就是姜昆在1998年就创建了“鲲鹏网城”,最后的结局却稀里糊涂地被资本“并购”。产业眼光和现实资本的变化完全是不同的概念。

  可以肯定地说,“3D打印”不会成为下一个光伏。现在的光伏沦落为“夕阳产业”是因为中国光伏企业大都没有掌握任何有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技术,但因其有长期的加工技术经验,还有能力参与市场份额的竞争,同时,有较低的人工成本作为竞争资本。从市场角度看,至少欧盟还比较看重中国的加工能力,还能够以“双反”作为要挟的理由。反观“3D打印”产业在中国,谈技术已经落后了不止30年的时间;谈产品还停留在打印“人偶”等最初级的部分,而欧美的现状是“有消息说荷兰建筑师打算用3D打印机打造个别墅,明年完工;美国一个公司,计划明年为国际空间站提供一台3D打印机,给宇航员们‘打印’食物。”;谈产业布局和市场消化,美国“在每个超市和社区普及”,中国有相当数量的国民还没听说过“3D打印”的概念——现在讨论中国“3D打印产业”的未来,如果只停留在资本市场上的风生水起,而实体产业与国外相比却是云泥之别时,怎能不让人忧心忡忡。

  面对各种资本对“3D打印产业”的蜂拥而上,绝大多数是出于市场份额的先机占用或投机式的“干一票”就撤的资本游戏,真正沉下来做好产业的企业和资本少之又少。资本游戏不等同于产业投资行为,即便是真的投资了,一窝蜂式的急功近利只能是让中国在“3D打印产业”裹足不前,最后便是跟着欧美的屁股后面亦步亦趋而已。

[时间:2013-06-04  来源:中国网]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