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关注:我国出版企业发展现状浅析

出版业

  出版企业应按市场规律办事,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密切关注出版形势和市场需求变化,及时分析、挖掘新的市场机遇,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务实、求真地走市场化的发展道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出版产业始终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在日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为经济的迅猛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为确保社会稳定提供了正确的舆论导向。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各出版单位由原有的事业单位体制向作为经营性市场主体的企业转变。中央及省级的出版单位还相继按照《公司法》的规定成立了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制公司,一些条件成熟的企业甚至成为上市公司。这种体制上的超越彻底改变了多年来的“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经营模式,也加快了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性产业的步伐。

  然而,在我国的出版企业经历着大发展、大变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隐藏的危机及伴随着机遇并存的挑战。例如:跟风出版的情况日益严重,图书品种的同质化造成库存量节节攀升,退货率逐年递增;市场竞争日趋严峻,资金回笼日益困难,出版利润也被逐渐摊薄;新技术虽仍未能取代传统出版,但在改变读者购买习惯和阅读习惯上仍对传统出版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下面,本文将就出版企业现存的部分问题作一简要分析。

  初步确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现代企业管理一直是经济管理领域内的重要课题,各行各业都在市场运行机制中不断地探求、完善并确立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所谓现代企业制度是指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以有限责任制度为保证,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成,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企业的设立必须要有明确的出资者以及法定的资本金,同时,出资者享有企业的产权,企业拥有企业法人的财产权。除设立时要有资本金外,出资者在经营活动中还要通过借贷向企业投资以构成企业法人财产。这部分法人财产归企业运用,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出资者以其投资比例参与企业利益的分配,并以其投资比例对企业积累所形成的新增资产拥有所有权。但同时企业也要对出资者负责,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形成法人权责的统一,当企业亏损以至破产时,出资者最多以其全部投入的资产额来承担责任,即只负有限责任。此外,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政府和企业的关系体现为法律关系,即政府依法管理企业,企业依法经营,不受政府部门直接干预。政府调控企业主要依靠财政金融手段或法律手段,而非行政干预。企业在日常运营中还要具备一套科学、完整的组织机构,并通过规范的组织制度使企业的权力机构、监督机构、决策和执行机构之间职责明确,并形成制约关系。

  我国的出版企业与其他行业企业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出版工作的性质决定了绝大多数出版企业为国有独资企业,即由国家单独出资、由国务院或者地方人民政府授权本级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有限公司。这种单一国有资本构成的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虽然具有较高的灵活性,但行政化色彩依然浓厚。主要体现在:一是出版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仍由政府主管部门任命,担负着行政与经营双重责任;二是转制前的以行政为主的多等级层次的直线组织结构仍得以保留,员工间的“小团体”仍普遍存在,规章制度的执行流于形式,从而造成企业机构臃肿、职能重叠,部门协作效率低,严重阻碍了出版企业的发展,降低了市场竞争力。

  综上所述,作为市场经营主体的出版企业要想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首先就是要按照政企分开、分级监管的原则,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重新调整组织结构及职能划分,加强规章制度的执行力,严格责任制,在加强内外监管的同时进行更为深入的变革。以利于企业发展、增强企业活力为出发点,整合资本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扩大规模效应、理顺内部管理体制。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建立成为规范的市场主体,提高企业行为的市场化水平,准确把握出版方向,增强市场竞争力。

  营销理念有待提高

  图书作为精神与物质并存的商品,具有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双重属性。由于我国的出版业长期处于卖方市场,出版企业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往往只注重图书的社会价值而忽略了经济价值,相应的,图书出版工作也只是重编辑轻发行,营销更是未被纳入日常出版工作之中。随着出版业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出版企业虽然逐步意识到了营销宣传的重要性,但对营销的理解并不深刻,忽视了营销是一项系统工程。绝大多数的出版企业仍然只将营销宣传工作作用于销售环节,而没有将其贯穿于出版工作的始终,忽略了营销宣传工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营销手段也较为单一,往往将营销与推销或广告混为一谈。

  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出版企业必须要从根本上树立现代营销理念并将其作为出版工作的重中之重,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运用多种媒体手段做好对三类受众,即经销商、个体消费者和组织消费者的传统营销宣传工作;要引进并培养了解出版市场,具有敏锐市场洞察力的专业营销人才;要做好企业内部的部门设置,同时实现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源共享,提高部门间的工作效率,将营销工作贯彻落实到市场调研、选题策划、编辑加工、印制、发行到售后服务的每一步,从而最大化地满足市场需求,出版市场真正需要的图书,走精细营销之路。

  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

  人力资源作为经营活动中重要的生产资源,从根本上决定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大部分出版企业却缺乏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复合型人才。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受传统体制等因素的制约,部分出版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工资分配制度依然沿袭原有事业单位的岗位等级制度,按照行政职务、工龄、职称、级别等论资排辈。绩效考核也往往流于形式,考评办法不科学,考评者主观臆断的成分占比重较大,考评结果缺乏真实性。这种分配制度上的“平均主义”无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不能留住真正有用的人才。

  其次,一些出版企业不注重员工的培训工作,不能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员工进行提高能力与素质的培训。仅有培训的形式也过于陈旧,依然以讲座为主,可操作性亟待提高。

  针对上述问题,出版企业应该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建立起合理的分配制度,确保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真正做到岗位目标责任制与绩效考核的统一,并按照不同岗位设立合理的薪酬体系并制定相应的加薪制度,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充分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此外,出版企业还应重视起对人才的培养工作,加强员工培训工作,增强员工的使命感、荣誉感和成就感。在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的同时建立起科学的用人机制,打破“终身制”,增强员工的危机感和竞争意识,以此吸引、培养并最终留住复合型人才,真正做到人才为企业所用。

  以上是对我国出版企业发展现状的浅析与思考,作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主体,如果继续奉行以行政管理为主要手段的管理模式必将被时代所淘汰。出版企业应按市场规律办事,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密切关注出版形势和市场需求变化,及时分析、挖掘新的市场机遇,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务实、求真地走市场化的发展道路。同时,还应增强全员的市场主体意识、服务意识,逐步提高现代管理能力,使出版企业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命力。

[时间:2013-05-22  作者:杨萌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