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样、雕刻和印刷……想要用传承了数千年的雕版印刷术完整地印制一部书,需要完成20多道工序。”近日,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雕版印刷术列为素质拓展课,登上了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的课堂。
雕版印刷术出现于隋唐,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它凝聚了中国传统的造纸术、雕刻术、摹拓术等优秀工艺,被称为印刷史上的“活化石”。 2009年10月,中国雕版印刷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但是,作为世界印刷术最古老技术源头的雕版印刷术却面临着濒临失传的尴尬。”艺术课的老师、已经60多岁的雕版印刷技艺传承人王师傅说,由于传承渠道不畅,教育传承脱节等原因,目前全国仅存的雕版技艺工人只剩下十余位,而且他们大多年事已高。
“由于雕版行业收入偏低、地位不高、劳动艰苦、学徒时间长,不仅需要从业人员有一定的文化、艺术素养,还要有甘于清贫和寂寞的心态,因此上门求艺从业的人员寥寥无几,拥有绝技的老艺人无法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王师傅忧心忡忡地说,如果再不采取保护措施,这项始于唐代的独特工艺就可能出现“人亡技绝”的悲剧。
“近水楼台先得月”。为了充分运用高校人才资源,提高手工艺传承的专业水准。实现雕版印刷永久传承,扬大外国语学院与扬州市博物馆联合将“雕版印刷技艺”搬上了大学讲堂。技艺师傅可以在高校教授学生学习雕版印刷的创作过程和制作技艺。
课堂上,王师傅教授大家挑刀、开刀等基本技法,教室里挤满了自发前来听课的师生,甚至一些外国留学生也赶着来“蹭课”。王师傅说,“虽然青年人对雕版印刷了解不多,但他们热情很高,只有先让他们深度感受到这一文化的魅力,才可能为雕版注入新的活力。”
据了解,除了雕版印刷术外,扬大外国语学院正计划将灯彩、杖头木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搬上课堂,通过校地合作形式,创新传承模式,让更多青年大学生了解学习这些几近失传的工艺。
[时间:2013-05-22 来源:中国江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