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印刷,印刷起源
稍有历史知识的人们都知道: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术是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由匠人毕昇总结历代雕版印刷的经验,制成了胶泥活字,最后实现了排版印刷。这不但是印刷史上一项重大的革命,这也是目前公认的史料记载。
然而,2010年,在北京举行一次契丹文物精品展览会上,有一箱1440个契丹文石活字,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的目光。据有关人士初步推测,这批石活字制成时间大约在公元983年至公元1012年之间。紧接着,又有多位国内著名收藏家,先后倾巨资搜购到大量契丹文铜活字、泥活字,以及大量契丹雕版与活字印刷的汉文或契丹文的印刷品,其中包括佛经、科举用书、医书等等。
“虽然这批活字和印刷品,还需国家组织专家最后认定,但如果推测得到充分论证,我国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时间有可能将大大提前。”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于志勇教授告诉记者。
据于志勇介绍,我国最早的“书”是刻写在龟甲牛骨上的,后来发展到刻写在竹简上。有了毛笔与墨后,人们虽然可以把“书”写到任何材料、任何地方,但不易保管,而且不易复制。受青铜器铭文的启发,人们把书籍内容写在木板上,雕刻出可以用于印刷的木版——这就是最早雕版印刷,比用手写快多少倍。可是用这种方法,印一种书就得雕一回木板,费工费时,且无法迅速地、大量地印刷书籍,而要印刷一些字数很多的书籍,往往要雕好多年,一旦这些书不再重印,雕好的木板只用了一次就完全没用了。
“据《辽史》记载,辽太祖生前大约921年,就已经用‘国字’印制出普及契丹大字的《字书》和部分儒家经典了。”于志勇说,作为我国历史上一个古老而强大的民族,在长达1400多年的历史中,契丹先后建立了数个政权,不但绵延了500多年,还创制了自己的文字。
契丹文字有小字、大字之分。契丹小字一般在民间使用,是借用了回鹘文的拼音方法和汉字的反切法而创造出来的拼音文字。而契丹大字则整理颁行于公元920年,当时称为“国字”,一般用于国书、印章等正式公文,是契丹人长期与汉人生活融合过程中,借用汉字隶书增添笔画,借用偏旁部首,组成了“胡字”,整理而成的。
有专家考证,为了普及和推广契丹大、小字和阿保机“大德治国”的方略,尽快印制出普及契丹大小字的《字书》和儒家经典,契丹人受印章刻制的启发,把印书需要的字都刻成一个个大小相同、高矮相同的单字印章,然后把它们按书籍内容排列,分段起首用空白字填充,把它们固定在结实的框架内,字下用泥或蜡垫平,上面用平板压平,再用火将泥蜡烘干,使活字结合成一块平整的活字雕版,上面涂好墨,就可以反复印书了,这应该就是最早的石活字印刷术——有人甚至大胆推测,契丹人刻制的契丹文活字应该是就地取材,选用了辽上京附近盛产的巴林石。
于志勇认为,目前国内契丹文专家非常少,因此下结论说石活字是契丹人的发明还为时尚早。但不可否认的是,石活字的发明,引发了活字材料的广泛选择,先后有泥活字,木活字,铜活字,铅活字问世,这是人类文明史上一大辉煌成就。
[时间:2013-05-15 来源:内蒙古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