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多方探讨中国图书如何“走出去”

图书

  4月16日,由《出版商务周报》、出版商务网主办的题为“中国图书如何走出去”的第八期“出版新观察论坛”在京举行。论坛由《出版商务周报》总编辑骆爽主持,各方代表共同探讨中外版权合作中的机遇与挑战,并寻求深层次的合作。

  本期论坛共邀请到30余家中外出版机构代表,主要包括施普林格亚洲有限公司、剑桥大学出版社、圣智学习出版公司等国外出版机构及外国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接力出版社、童趣出版公司、禹田文化等十余家国内出版机构。

  在主题发言环节,针对“中国图书走出去现状”、“拿什么走出去”等问题,许多代表发表自己的看法。后浪出版公司总编辑杨建国说:“目前图书走出去面临着一些问题,总体来说是‘西学东渐’,引进较多。在内容的创新性方面有待提升,优秀的图书才会有市场,在“走出去”时才会有优势。”

  出版社在推进图书走出去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剑桥大学出版社大中华区高级业务开发经理朱起飞结合实际工作谈到,有些出版社在图书推荐等方面定位不准,盲目推荐一些不合适走出去的图书。推荐图书不能只靠热情,适合的图书即便不推荐也会引起国外版权商的兴趣,正可谓“酒香不怕巷子深”。如《天朝的崩溃》等图书,都是外方主动找到国内出版方谈成的合作。

  “图书走出去不仅是政府的任务,更是贸易的必然;不只是单纯的版权买卖,而应是出版社长期的工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孟超说。对于如何走出去,他说:“‘走出去’涉及两方面问题,即我们想让外国人看什么和外国人想看什么。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当下中国的政治、经济、政策,既是中国希望展示的,也是外国读者希望看到的。“走出去”要致力于让外国人了解当代的中国,而不应仅局限于气功、文字、传统民俗、饮食等传统文化。”

  版权输出如何选择合作对象?电子书版权销售后如何分成?这是许多出版社在图书“走出去”过程中比较关心的问题。在提问、对话环节,圣智学习集团北京代表处项目经理张金颖从合作形式、国外电子书定价机制等方面给予解释,她表示,和纸质版权不同,电子书版权的销售可以是非独家的,出版方可以将其同时授予多家合作对象。
  借论坛交流平台,寻求合作机会,是四川教育出版社副社长黄红杰参加此次活动的主要目的。当了解到圣智学习集团在输出教育类图书情况后,他直接向张金颖提出有无合作的可能。张金颖说,圣智学习出版公司学前、中小学、职业教育的语言学习,以及在教材、培训等方面可能会有合作的机会。双方希望会后能深入交流,就双方希望了解的具体事宜进行再探讨。
  施普林格出版集团亚洲有限公司北京代表处编辑总监汤恩平(Dr. Niels Peter Thomas)在发言中谈及参加论坛的感受:“能够与中外各方出版单位的同仁交换想法、相互学习、寻找合作,这样的机会实在很难得。我们努力使中国作者的图书能在全世界被看到、读到。最大的愿望是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书,而不仅仅出版它们。”

观点对对碰
  ■朱起飞 剑桥大学出版社大中华区高级业务开发经理
  希望能跟中国的合作伙伴进行更深入合作,而不仅是简单的版权输入。目前版权合作多集中在人文社科领域,希望以后能更开拓一些。只要作品有足够学术价值,还是能真正“走出去”。
  在版权合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英文水平需要打磨,有些出版物翻译存在中国式英语;有些出版社不太考虑是否符合我们出版定位,总是推荐一些不相关领域选题;提交给我们的推荐材料不考虑国外需求,如全中文、较主观。

  ■孟 超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副社长
  中国图书“走出去”不仅是政府的任务,更是贸易的必然。版权贸易应有买有卖,如果仅是中国出版社买来或外国出版商输入,这样的贸易合作是不长久的。因此中国图书“走出去”不是一阵风,而是出版社的长期工作。
  那么中国图书如何“走出去”?一是我们想要让外国人看什么,二是外国人想看什么。出版社需要让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不仅限于传统文化,也要包括现代中国的因素。
  “走出去”可分为以下几个具体步骤:首先,出版社应该重视,新闻广电总局曾强调图书“走出去”是“一把手”工程,出版社一把手应给予高度重视;其次,有针对性地做选题,即想让外国人看什么及外国人想看什么;再次,要有合格的版贸人员。多数出版社都设有国际合作部,但相对引进版权,输出版权则更难,这需要复合型人才,需懂编辑、市场、销售、外语等。最后,图书做好后,还需高水平高质量的翻译。如果没有好的翻译团队,中国图书将不能被完整呈现给国外出版社。

  ■汤恩平 施普林格出版集团亚洲有限公司北京代表处编辑总监
  在版权合作方面,我们并不只是认可大社的名头,更认可作品质量。即使小社,只要有好作品,我们也是非常愿意合作出版的。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努力开拓中国市场,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对中国学术也充满信心。我们承认现在中国图书在出版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翻译、引用等问题,但随着合作逐渐深入,学者逐渐了解国际出版规范,我相信我们会成为国内外学者之间交流的桥梁。

  ■杨建国 后浪出版公司总编辑
  从市场角度安排出版,每板块每本书都应充分考虑市场,并坚持高标准的文化要求、学术要求。以前是西学东渐,引进图书较多。是否中国文化发展不行?这涉及“走出去”内容,我们拿什么“走出去”。
  有相当部分传统文化已“走出去”,自然科学方面则无创新型著作“走出去”,因此文化创意方面还存在大问题,拿不出高质量的好作品。好东西在市场上一定是能“走路”的。

  ■高雨莘《纽约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要了解外国人想看什么,我认为可以观察外国人写中国的图书。随着中国经济发展 ,美国还是想去了解中国,观察美国记者写中国话题,思考美国人为何对中国这些东西感兴趣,再跟中国作品选题角度作对比,相信一定能找出共通之处。

[时间:2013-05-03  作者:出版商务周报  来源:出版商务周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