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荒已经成为印刷业的常态,其中技术“蓝领”尤其缺乏。在百度招聘输入“印刷机长”,可以搜索到1.4万多个职位,月薪从3000元到1万元不等。这种情况在印刷业发达的地区更为严重,据报道,在广东顺德,最紧缺的职位是印刷机长;在湖北武汉,年薪12万元难招印刷机长;在云南昆明,凹印、烫金、模切机长被列为紧缺人才。
“三有”人才紧缺
“我们上千人的企业,受过职业教育的人非常少,占百分之多少呢?都没法形容了,整个公司只有二三十人。”北京某大型书刊印刷企业老总表示。知名企业尚且如此,中小企业可想而知。北京印刷协会理事长任玉成也表示,北京印刷行业有7.5万人,但真正有职业证书、有动手能力、有文化水平的并不多。
上海一直是全国印刷职业教育培训做得较好的地区,不仅建立了专门的印刷职业培训机构,形成了完善的培训体系,政府还出资鼓励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培训。但即便是这样,上海印刷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也不容乐观。
据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发布的《2011年上海印刷业年度报告》显示,在上海市16.5万印刷从业者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总人数的17.99%,相对其他行业偏低。而在2.6万印刷业技术岗位员工中,高级工以上的技术工人只占19.67%。这一数字意味着什么?按照中办、国办2006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十一五”期末高级技工水平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应达到25%以上。显然,“十二五”开局之年上海的19.67%离全国“十一五”期末要求的25%至少还有5%的差距。
在全国开展印刷职业教育数一数二的上海,印刷人才队伍状况都声称“堪忧”,其他地区更是不容乐观。
权宜之计不容乐观
在技术“蓝领”紧缺的情况下,一些企业不得不用低学历、低素质的员工做机长。北京昊天国彩印刷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林桂讲了自己亲历的一件事:“我最近走访了全国30家印刷厂,发现一个老印刷厂的机长居然只有小学毕业,他到公司半年就从学徒当上了机长。这样的情况在别的印刷厂还不多。”他评价说:“这么做的代价是设备的性能发挥不出来,场地的优势发挥不出来,产品的质量也提不上去。也就是说,我们的印刷企业正在为员工的低素质付出代价。”
北京华联印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桂棉也有同感:“过去我们的领机需要十年八年才能学成,最快的也要三年。可是现在技术人才紧缺,一个学徒有时一年就能变成领机。”她深有感触地说:“由此我想起张(林桂)总说过的一句话——‘企业的水平不取决于最高管理者的水平,而是取决于最低层人员的水平。’在这个微利的时代,竞争很激烈,我们除了拼质量还要拼效率,如果我们的基层人员素质这么低,又怎么去竞争?”
任玉成也表示,随着行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企业购进设备的价格越来越高、性能越来越强,把价值上千万的设备交给连高中水平都没有的人员操作,两者明显不匹配。
职业素养要有才有德
技术“蓝领”应该具备什么素质?张林桂认为:“我们是生产精神文化产品的企业,如果员工素质的提升速度赶不上印刷设备的更新速度和市场竞争的发展速度,印刷企业就会很被动。要想让客户、让社会尊重我们,就必须提高员工的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和技术水平。”
北京印刷学院原副院长谢普南提出了“德才兼备”的要求:技术工人既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也要有过硬的职业技能。“技术人才还要热爱、喜欢这个行业,这样他才会尽心尽力去工作。”北京宝岛包装印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饶建平表示。
而北京印刷学院教授蔡吉飞则认为“80后”、“90后”的印刷人应补充一堂“人际交往课”,“现在的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很差,往往因为和领导或班组长吵个架就跑掉了”。他认为学校应该多设计一些科目,让学生多“撞几次礁”,以后就知道怎么躲了。
多管齐下培养“蓝领”
如何培养印刷企业紧缺的技术“蓝领”?几位专家都提到了职业技能大赛。任玉成说:“大赛给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创造了一个提升印刷职业技能的平台。从今年北京的印刷职业技能大赛来看,参赛人数创历届最高,进入全国前30名的人数也最高。”
众多专家呼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众所周知,由于开设印刷专业的院校较少,单纯依靠学校培养已不能满足印刷行业的人才需求。近年来,一些印刷业发达地区的高校或职业学校纷纷增设印刷专业,或者扩大招生规模。北京印刷协会就在北京建了两个印刷技术培训基地——北京市实验职业学校和北京市房山区第二职业高中。房山二职校长龚连祥表示:“我十分看好印刷这个行业,我们将好好经营平面媒体印制技术专业,为行业输送更多人才。”
校企合作也是培训印刷人才的一种方式。从事印刷业将满50年的张林桂回忆:“1963年春天,我到北京新华印刷厂实习,就在包装车间的书本包装机上跟机劳动。校企合作50年前就有了,现在还应该继续发挥这种模式的作用。”
[时间:2013-04-19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