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昕:数字出版是一盘没有胜算的棋

数字出版 李昕

  本文是作者在北京大学、澳门大学和北京印刷学院所做的《关于当前出版问题的若干思考》的讲座的第三部分。

  数字出版:一盘没有胜算的棋  

  近几年,不断有来自国外和港台的同行问起,中国大陆的传统出版是不是受到了数字出版的威胁?因为大家都见到媒体的报道,称中国数字出版的年增长率可以高达50%,远远超过传统图书出版的年增长率(不到10%),甚至有报道说,中国数字出版的总量在2009年达到800亿元,已经超过传统出版的总量。

  但是,我们做传统出版的人,至今并没有感到数字出版的强大压力。不仅是三联、中华、商务这些品牌老社,而且整个中国出版界的传统出版业在近些年都一直处在增长中。在整体范围内,并不像实体书店受到网络书店挤压一样,看不出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此消彼长的对应关系。

  这里,就有一个概念需要界定了:到底什么是数字出版?

  媒体报道称数字出版总量已经超过传统出版,是将电子游戏的“出版”归入数字出版之中,而且在其中占据了80%以上的比例。若是不算电子游戏,那么中国的数字出版总量其实非常小,对传统出版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冲击。

  我们所讲的数字出版,主要指的是网上和各种移动终端(Ipad,Andriod,Kingdel和各类手机)上的图书和期刊的出版。也就是说,这种出版物是提供阅读功能的产品。单独统计在这一类产品中,和纸质图书、期刊相关的数字出版物(将传统出版物上载到网上或移动终端)数量显得更少,比重显得更低,一般估计不会超过10-15%。

  举例来说,中国最大的网上书城(盛大公司所属的云中书城)把经营的图书分为两大类:原创文学和传统图书。所谓“原创文学”,该书城大约有130万种,这类图书其实都是网友自发创作并上载到该网站的作品,并未经过编辑出版的必要程序,严格来说,还不能算是合格的出版物;所谓“传统图书”,指的是曾经以纸质图书形式出版的作品被转化为数字产品,这一类图书在该书城只有6-7万种,占5%。

  拿我所在的三联书店来说,我们掌握数字版权的图书有2500种以上,但我们只拿出了不足200种去做数字出版尝试,所占比例不到10%。

  尽管有些出版社在数字出版方面显得更主动,更积极,更大胆一些,但一般来说都还只是在摸索和试探,很少有传统出版社与网络商全面合作进行数字出版的情况。

  这和西方国家相比形成极大反差。在欧美,很多出版社电子书的收入已经超过了纸质书,特别是学术型的出版社,数字出版使他们如鱼得水,但在我国,学术型的出版社甚至连到数字出版中试水的勇气都没有;在美国,亚马逊网上书店的电子书销售额已超过了纸质书,但我国的三大网上书城(当当、卓越、京东)的纸质书销售都在逐年大幅攀升,而电子书销售则一筹莫展;在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已宣布《牛津英文词典》今后不再出纸质版,但在我国,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辞典》仍然是最为畅销的工具书;最近,美国的《新闻周刊》也决定停发纸质版本,但在中国,《三联生活周刊》2012年电子版的收入,大约只相当于纸质版收入的1%。所以,如果说西方一些出版社已经进入了可以依靠数字出版物盈利的时代的话,那么中国已经大大落后于这个时代。时间的差距可能是十年。要追赶谈何容易?但中国的问题不是何时能够追赶得上,而是有没有可能追赶得上。以目前情况而论,在未来的十年里,中国的数字出版也未必能达到西方国家今天的水准。

  为什么?这种落后是由于技术条件的差距吗?非也。就技术条件来说,中国和西方在数字出版方面已经实现无缝对接。中国的落后,完全在数字出版的生态环境方面。

  其实,谁都可以看清数字出版是未来出版业发展的大趋势,大方向,迟早要成为中国出版业的主流。下一个时代的阅读,肯定是以网上和各种移动终端的阅读为代表,传统(纸质书)只是不会消亡,但一定会把主流位置让给数字阅读。既然看清了这一点,那么出版社晚动手不如早下手,先发制人,抢占制高点很有必要,这个道理很清楚。但是国内的出版社,大多不过说说而已,真正动手的并不多。目前绝大多数出版社是在观望。

  说是观望,其实就是积极性不强,热情不高,信心不足。

  这是因为找不到盈利模式。

  西方国家可以大力发展数字出版,是因为数字出版的成本低于传统出版,盈利高于传统出版;而在中国,数字出版的投资目前还处在烧钱的阶段,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仍然是一盘没有胜算的棋。

[时间:2013-04-07  来源:百道网]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