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印制家谱安徽第一人 正在申报“非遗”

手工印制

  清明节,也是安徽省肥东人张德文最忙的日子,他要赶在清明节这天,把印制好的家谱交给别人。手工印制家谱数十年,张德文堪称安徽第一人,他的作品曾被故宫博物院收藏,目前他正在申报“非遗”。

     作品曾入选故宫博物院

     随着祭祀文化复兴,“家谱”重新回到人们视线中。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着一套《裴氏家谱》,而它的制作者是肥东县石塘镇人张德文。

     “家谱通常30年一次小修,60年一次大修。在中国人的习俗中,修谱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情。”每年清明节、冬至,都是“接谱”的好日子,张德文在这一天要把家谱准备好,等别人放着鞭炮来接谱。从事制作家谱这一行,对张德文而言并非偶然,张德文家族从清光绪年间开始从事印刷行业,现如今张德文传承了祖辈的技艺,办了一家印刷厂。跟普通印刷厂不同的是,张德文专门帮别人印刷家谱,而且是手工打造。“用宣纸和水墨印家谱,保存再长时间都没有问题,但只能用手工印刷。”张德文介绍说,曾经他也犹豫过要不要放弃传统技艺,改用机器印刷,但征求不少顾客的意见后,他打消了念头。对修谱的人来说,家谱最好能够永久传承,因而手工印刷格外受青睐。

     从事手工印制家谱20多年,张德文原先并不被人熟知。直到2012年,他制作的《裴氏家训》被故宫博物院收藏,让他名声大噪。

     合肥人的家谱多出他手

     手工印制一套家谱,通常要用上几个月时间,张德文一年只能接四五个活。

     “修谱时间长短,要看家族人丁多少,还有印制套数。有的姓氏比较小,三两个月就能完工。”张德文告诉记者,他曾帮一户姓周的人家修谱,因为人丁数量达到了1万多,他整整花了1年多时间才完成。修谱是件很细致的活,张德文先要根据客人提供的资料,在电脑中制作好初稿,再经过重重修改后,才能进入正式印刷阶段。在张德文的工厂里,摆放着各种印刷设备,活像个印刷术的博物馆。“最早的时候,还有一套铅字印刷设备,但是后来因为配不到字,就只好淘汰掉。”张德文十分惋惜,因为他把这套设备当废铁卖掉了。

     张德文告诉记者,传统的家谱样式分“欧式”和“苏式”,源自文豪欧阳修、苏洵,两种格式各有千秋,如今都在被运用。“传统的修谱样式,宗族关系一目了然。不像现代有人修谱弄成表格,叔伯关系都看不出来。”张德文说,近几年人们对家谱越来越考究,文字大多都要求是繁体。

     手工技艺有望成“非遗”

     合肥能工巧匠辈出,“非遗”的门类也有很多。今后,在非遗的种类中,可能要多一个“张氏修谱”。目前,张德文已经递交了申请,他的手工技艺有望通过审批。

     印制一套家谱,有打稿子、制版、印刷、折页、分页、整理、装订等步骤,除了打稿子是在电脑上完成外,每个环节都是纯手工完成。张德文告诉记者,在印刷过程中,其实还包括一道晾晒的工序,让水墨能完全渗透到宣纸中。“温度高的时候,晾个十几分钟就行。但是冬天的时候,不仅要晒很长时间,而且甚至要人工加热。”而在所有工序中,最难的一道是“整理”。因为宣纸很柔软,要把一叠宣纸整理的一般齐,如果整理不好,装订起来就非常难看,没有深厚的手上功夫可不行。在张德文的印刷厂里,只有他和父亲两人能够做好“整理”工序。

     像张德文这样坚持使用手工印刷技艺,现在已经很少能够看到,因此他很希望能成为“非遗”,将这门技艺很好传承下去。对于手工印刷技术,张德文也做了一些创新,他展示了一卷长达15米的绸缎“挂谱”。“挂谱因为长度太长,机器也没有办法印刷,所以通常都是毛笔写的。能手工印刷挂谱的,可以说找不到第二家。”

[时间:2013-04-06  来源:互联网]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