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来形容当前的数字出版进程,再合适不过了。
从亚马逊的电子书上市那天开始,数字出版就以风卷残云的速度扫过了全球。我们也不例外。
数字出版的发展,确实有点形势不等人。我们的电子书还没有卖起来,还不知道怎么挣钱,可是亚马逊、苹果在内的企业已经开始考虑二手电子书。
既然我们的步伐已经很慢,必须迈开大步紧紧跟上。正如此前一直呼吁的那样,现在是出版机构投身数字出版最好的时机:技术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传统出版机构最生僻的问题就成了过去;产业链条多样化,出版企业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最合适的数字阅读形式,而不再是拘泥于某种形式;市场正处于发力期,各方都还处在投入期,尚没有形成你死我活的红海……此情此景,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止步不前、观望停滞?不过,数字出版能挣钱,能挣大钱,但不是现在。短期能带来收益的,长期未必也能带来收益。
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说自己2012年的信息费收益达到了25亿元。2011年的时候中国数字还只是十多亿,一年的时间,增速让人震惊。但随着移动阅读基地内容难以突破,基数越来越大,增速势必会降下来。更重要的是,尽管中国移动手机阅读代表了目前数字出版最好的“钱途”,但是无可非议的是,它并不能代表数字出版最好的前途,尤其是在内容方面。
现在国内挣钱的内容商,最多的收益基本上都来自移动阅读基地的分成。对内容商来说,只要自己的产品能够进入移动阅读基地的包月配额,就等于有了稳定的收益,而且是远超出预期的收益。很多以前没有获得配额,最近才获得配额,或者最近才看到配额收益的内容商,谈起这笔收入喜形于色。这种心情也能理解,好不容易开始挣钱了。但是,如果因为这笔收益,就一下子激进起来,把所有的心思和希望都寄托于此,难免就走歪了。
就好像亚马逊中国推出的kindle书店,所有人都以为,好时代终于来了。以前不愿意和电商做数字出版的,开始把自己所有的宝都押在亚马逊身上。这种转变是好的,但是不是押得太大、期望太高了?万一亚马逊在中国也玩不转,是不是就彻底歇菜了?
我们当然需要在某一个领域获得收益,比如移动阅读基地。我们当然也需要找一个合作伙伴寻求突破,比如亚马逊。但是这不能影响我们对于自己企业在数字出版发展上的战略规划,更不能让这成为规划的主角。移动阅读基地飞速的成长,是基于其庞大的用户基础和完美的渠道铺设,这些是工具,我们可以利用。同理,我们也可以把手机阅读基地的模式当作现金的来源,用这笔收益更好地规划属于自己的数字出版之路。
当我们朝着数字出版迈开大步时,在心态上反而必须约束自己慢下来。当我们看到账上的数字欣喜时,更要在心里告诉自己:冷静。在原始积累阶段,全力押上某一个渠道或平台可以理解。不过要想走自己的路,在数字出版上谋求更长远的发展,就必须谨慎规划、步步为营。
[时间:2013-03-27 作者:李南 来源:出版商务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