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少、图书同质化严重、销售难、退货风险、库存积压……种种经营风险,让传统出版业步履维艰,出版社稍有不慎,即可能背上沉重营负担。为解决这些问题,业界在不停地探索,思考,寻求突破之道。
近年来,一种新的出版方式按需出版越来越引起业界的重视,这或许将改变传统出版的经销模式,为出版业带来新的发展动力,为出版界注入新的活力。按照一位业内人士的话说:这种方式“打开了一个通向全新世界的窗口”,尽管很难讲,它就是出版业唯一的未来,“它为让出版商、作者和读者头疼的问题,提供了多种可能和解决方案。”
所谓按需印刷,指按照用户的要求,依指定的地点和时间予以提供为目的,直接将所需资料的文件数据进行数码印刷、装订。它又被称为“即时印刷”和“闪电印刷”,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印刷数字化的产物。按照业内人士的说法,按需印刷,“按当天的订数印刷,第二天发货”,它能满足个性印刷、减少浪费及印刷品一步到位的要求,实现零库存、即时出书和可选择的个性印书。
信息技术与数字印刷工艺的飞速发展,使得按需出版得以实现。对出版业来说,这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
为此,我们对国内出版单位的按需印刷情况进行调查。该次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国内按需出版的基本情况,以便通过调查掌握全国主要出版单位按需印刷的现状,分析问题,探讨发展方向。
该调查涉及大型出版集团28家、出版社23家,涵盖了全国多数地区和重点出版社。因问卷涉及内容不能完全回复或不便回复等因素,多家出版集团公司相关负责人在介绍其集团公司按需印刷相关隋况后,推荐旗下重点出版社进行了问卷回复,各家出版集团累计推荐、涉及出版社60余家。
该调查问卷累计发放近90份,截至记者写稿前累计回收S3份,样本量符合调查前预定的50份要求。在所涉及的53家出版单位中,囊括了文学、少儿、社科、文艺等不同类型出版单位,除5家出版集团的年销售码洋在20亿元以上外,年销售码洋在5亿~9.99亿元的企业有9家,O.5亿~0.99亿元为lO家,5家年销售码洋在0.49亿元,24家出版企业的年销售码洋在l~4.99亿元人民币,占所调查样本的45%,其中超过一半的出版单位为上市企业。(图1)
3000册以下印量图书品种增多
综合近年来图书出版市场总体动向,图书品种与印量的双双增长是目前出版行业的主要趋势,每年推向市场的图书品种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但另一点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从书店销售反馈及出版社库存来看,目前的出版业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跟风书、同质化现象严重,加上对市场预测和估计不足,一些出版单位盲目铺货,印量越大,退货量越高,库存也就越大。
在所调查的反馈中,一些单位的存销比竟然达到了惊人的8:2,可盈利图书只占到总出书比例的25%,大于3年库存占总库存的比例在某家社竟然达到72%。盲目印刷、大量铺货给出版单位带来了沉重的经营压力。
在回收的问卷中,有42家出版单位提供了近3年(2009~20l1年)来本单位年图书出版品种数量增减情况。其中37家单位的年图书出版品种表现为持平或增长,增长率从1%~70%不等,占调查样本的88%;5家出版单位近3年来推出的图书品种数量出现了下降,降幅在6%~l2%左右。(图2)
与绝大多数出版单位近3年来出版品种出现增长相对应的,是近3年来很多出版单位图书印量的大幅增长。在所调查回收的问卷中,有38家出版单位统计了近3年来出版物印量的增长情况,其中印量出现增长的有3l家,增速为1%~37.47%不等,占总回复样本的82%;7家出版单位印量出现了下滑,幅度为1%~6%不等,占总数的l8%。
在收到的问卷中,另有30家出版单位对“近3年来,3000册以下印量图书出版种数的增长速度”这一问题做出了回答,其中22家出版单位宣称“基本持平”或“实现增长”,最大增幅为80%;8家出版单位宣称同比有所下降,最大降幅为15%。(图4)
近3年来,出版社品种印量为3000册以下图书的数量也出现了不小的增幅。在28家回复该问题的出版单位中,其中2l家的回复为增长,7家为降低,具体增速2%~101%不等,印量增速下降的区间范围也不小,在0.89%~40%之间。(图5)
据这4项统计显示,目前全国大多数出版单位的图书种类与印量整体呈现上涨态势,绝大多数出版单位3000册以下图书的出版量与印刷量也在不断增加
产品数字化:按需印刷的基础
图书数字化,是指将内容以数字化的各种电子文件存储在网络服务器或电子阅读器等数字终端里,出版社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数字内容进行编纂和开发,并由此形成不同形式的数字出版物,大幅度减少传统出版流程的中间环节;数字化图书还具备能实现快速查询、存储量大、编辑方便和重复利用的优点。按需印刷能够减少出版社库存和绝版的担扰,也能减少物流成本,总体上降低出版成本。另外,依托于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数字出版,还能丰富出版物的内容和形式,使出版形态更加多样化。
随着新技术的成熟,各大出版单位也加大了数字化的力度,进行自己的数据库建设,推出自己的数字化产品,图书数字化程度不断提高。
早在2l世纪初,北京某出版社就推出了主管按需出版的编辑室。当时在该社院内的一座两层小楼,专门作为其OCR(光学字符扫描识读)车间。当时,这套日加工数据量达2.6亿字节的OCR系统,主要是为断版书服务。已经脱销不再重印的图书,经由OCR处理之后,以数字形式储存在一个庞大的断版图书数据库里,只要读者、书店,或图书馆提出购买要求,便可立刻印装成书。
“一本起印”是当时该社按需出版喊出的口号。
据了解,目前出版单位推出的数字化产品,主要包括光盘和其他电子出版物,基于互联网的电子书/报/刊,数据库出版,基于手机的数字出版物,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等终端的电子书书/报刊,按需出版等数个种类。
在回复的53份问卷中,有50家出版单位对“出版社开展的数字出版业务”这一问题进行了反馈,其中32家选择“光盘”、24家选择了“手机出版物”、23家选择了“互联网电子出版物”,“数据库出版”、“阅读器电子书”、“按需出版”3个选项,则分别有l2家、16家、ll家出版单位选择。还有4家单位选择了其他,这包括点读笔等其他形式的图书数字化形态或未开展相关业务。(图6)
但由于图书数字化涉及版权、转化等多方面的问题,加上销售利润低或者无销售等,这些都是不少出版单位不愿意花太多精力进行项目建设的主要原因。
此外,在数字化建设上,出版单位还面临着其他一系列难题。
某家少儿社相关负责人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由于该单位在图书数字化上的不重视,“目前图书数字化业务尚没有开展,目前仍以纸版图书为主。”这代表了一部分出版社目前的现状。
某出版集团长期以来都在做图书数字资源库建设,也明确要求旗下出版社将所有出版物的数字化内容提交资源库,但是“很难做得到,出版社不重视,异地印刷比较多”,这造成了“不少数据不能有效提交”。目前,该集团的数字资源库一共有9000种数字化产品,已经做成数字产品进行销售的有2000多种,动销品种有500多种。但“挣不到多少钱,一方面数字产品销售价格比较低,另一方面盗版太厉害。还有部分作者对数字版权期望值太高,要价太高,造成出版社签不下作品的数字版权”。这些都给出版产品的数字化带来了不利影响。
在记者收到的回复问卷中,有44家出版单位回复了目前各自出版单位产品数字化率,并预测了未来2年的产品数字化率。
在48份回复了目前各自出版单位“目前产品的数字化率”的回复里,有22家出版单位的选项是“低于5%”、ll家出版单位选择了“5%~lO%”,出版物数字化率低于lO%占全部调查问卷的67%,50%~80%及以上只有6家出版单位选择,占比10%。各出版单位产品的数字化率,从样本统计来看,目前依然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图7)
这些出版单位也对未来两年各自单位产品数字化率做出了预测。其中25家出版单位的选项在lO%以下,占比52%,与现在相比,下降15个百分点,但低于5%的选择减少了8%;预测数字化率在50%~80%及以上的出版单位有7家,占比14%,增加4个百分点;预测数字化率将在lO%~50%区间的出版单位也由目前的lO家,增加到16家,增长了l1个百分点。(图8)
从数字化率变化的情况,也可以看出,随着出版社的重视与科技的进步,数字化将成为出版社产品的必然趋势,这些数字化内容的存在,为按需出版提供了更多的产品资源和前提条件,也为大规模按需印刷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按需印刷产品内容可根据顾客要求增减或重组,如读者可选择自已满意的封面色彩、纸张、格式、正文字体、字号大小等。在生产运作过程中没有固定印版。数码印刷的印版,是存在电脑系统中的整页版面,完全靠指令控制输出。
某出版传媒公司旗下有9家出版社对该问卷进行了回复,含人民社、少儿社、科技社、美术社等不同类别。综合分析该公司各出版社2011年新书及再版书印量可以发现:少儿社新书印量全部为l万册以上,教育社图书首印量在l万册以上的品种超过总品种的40%,其他出版社的新书印量为l万册的品种则较少;古籍社、美术社、人民社等出版社新书印量多在500~3003册;综合社与文艺社印量在5000~l万册的新书较多。(图9)
由于再版书大多是各家出版社的重点品种,很多已接受了市场考验,是常销或畅销品种,因此,再版印量通常能达到万册以上。
其回复数据中唯一与新版书相同的是:印量在500册以下的再版图书也微乎其微。(图l0)
从未来市场预测的问题回复来看,该出版集团所属的古籍社、美术社在未来两年,3000册以下图书出版的增长速度及占总量比例会呈现出较高比例的特点,少儿社反馈在未来两年不会出现3000册以下印量的图书。(图l1)
另外,未来两年500册以下印量图书的出版增长速度,多家出版社都不看好,占出版品种总量的比例最高也只有lO%。(图l2)
[时间:2013-02-25 来源:《中国图书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