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出版存在的两个重要问题
麦克米伦教育出版公司主席 克里斯托弗·白德信
在过去30年里,首先是数字革命,其次是行业金融合并,推动产生了一个空前的现代化时代。最初,出版行业里的计算机投资主要是受到文书处理过程中节省人力成本的动力驱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没有预见到的更加根本的变革提高了整个出版过程的速度、准确性以及质量标准。第二个发生变革的领域是金融合并——至少受到数字革命的成本和规模经济的部分驱动。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在大多数主要经济体,由于图书和杂志出版业金融回报率低,存在着增加效率的可能,于是出现了金融合并现象。大多数大中型出版社被收购或兼并,成为一个更大的私有或公有国际媒体集团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在英国和美国的图书零售和图书杂志经销部门也出现了类似的合并现象。对于出版商来说,第三个而且可能是最持久的挑战则是如何最充分地利用电子媒体革命。
尽管网络出版的前景令人激动,但至少还存在两个重要问题:
1.定价:除了在专业和商业机构对商业机构的电子商务领域里,用户习惯于使用免费的材料。市场是否准备好了为优质材料所需的高额创办开支支付全部费用?或者,市场是否准备越来越开放网络材料的使用权,而这种使用权不会给出版社带来任何收入从而使他们承担创新或保证质量的责任?
2.数字版权惯例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对出版社的法律保护并不总是明确清晰。Google曾尝试为Google印刷品出版商和Google印刷品图书馆项目建立一个“全文索引”,把所有版权材料全文扫描下来,建立一个图书库以方便公众使用,这种做法向我们说明了未来可能会遇到的一些危险。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畅销书被数字盗版的例子也越来越引起国际出版社的担忧。
这些担忧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在数字化时代,谁来为创造性作品买单,如何才能最有效地保护版权?
不可能所有的东西都被数字化取代
日本讲谈社董事兼副社长 野间省伸
我想特别详细讲一讲“漫画”。
敝社与“漫画”的密切关系是从1930年代在“少年俱乐部”上刊登漫画开始的。其后,到1950年代涌现出手塚治虫、石之森章太郎等一批日本具有代表性的漫画家。这些成功,都是以各出版社出版了众多的漫画杂志为契机,把漫画作为一个出版文化来进行推动的结果。这一时期积累的经验和成绩最终形成了日本漫画界的DNA并继承发展到了现在。
敝社作为与这些活动有着深切关系的漫画先驱者,一直积极开展着各种工作。1959年,敝社第一个少年周刊杂志《少年杂志》的刊行,就是让人们感受到漫画时代到来的杂志。《少年杂志》最鼎盛时期的发行数量达480万册,现在也仍然达到230万册的发行量,是敝社重点发展的主要周刊漫画杂志。现在,只要说到“杂志”,不言而喻地就是指讲谈社的漫画杂志。
漫画从1990年以后开始输出到海外并在世界各地掀起了一股很大的浪潮。1992年在中国台湾出版了《少年杂志》的台湾版《新少年快报》。以此为契机,版权贸易以亚洲为中心迅速发展。在韩国,创办了刊登两国作品的联合出版漫画杂志,在新加坡也同样发行了联合出版的杂志。关于少女漫画分别创办了好朋友中国香港地区版的《COMICFANS》、中国台湾版的《美少女》等,在亚洲地区掀起了漫画杂志创刊的热潮。
经过这样一些活动,漫画终于实现了向全世界的输出。特别在英语地区漫画的受欢迎度不断提高,漫画一词被翻译为“MANGA”,现在成为了国际通用语。漫画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广大的读者。敝社的漫画被翻译成了14种文字并在22个国家和地区得到读者的喜爱。在欧洲,共在10个国家进行出版,各国文字版的漫画杂志超过了21种。在美国,同样也出现了漫画、动画的热潮。漫画已经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今后,不仅是出版物,漫画的人物版权交易也将在世界各国得到飞速的发展。
在国际上,敝社主要的代表作品有“AKILA”、“水手月亮”、“攻壳机动队”等。其中“水手月亮”在海外10个以上国家和地区被翻译成当地文字出版。内容上,基本上不受日本的地域性和传统的束缚,已经被世界市场接受为无国界的作品。在中国出版的有“百变小樱魔法卡”、“机动战士高达”、“金田一少年杀人事件簿”等。“头文字D”在香港地区被拍成真人版电影成为今年夏季的一个热门话题。
最近,小说的原稿开始用DTP排版、数字录入,漫画也开始使用制作软件,摄影采用数字照相机等,在制作方面,整个出版界出现了一股数字化的趋势。这一趋势,仅仅在进程上有些差距,从范围上来说是全世界共通的一种趋势。
但是,作为我个人认为,人类本来就是模拟存在的,不可能所有的东西都被数字化取代。为什么这样讲,因为在出版领域现在依然存在着只有用印刷物才能表现的领域。而且这部分领域将会被永远继承下去。
以漫画为例,我认为读者不仅仅是看故事情节,还有对作者细腻的描绘及绘画作品价值的认同感。这些都是只有采用纸张这一媒介才能够表现的世界。特别是单行本的读者,他们购买的目的都是为了长久保存作品,从这一点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一倾向来。
纸介质载体依然是不可替代的
法国国际出版局主席 阿兰·格伦德
出版业取决于市场。事实上,这个市场的概念包含以下两个完全不同的方面:
一是专业市场,在这个市场上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技术革新;
二是大众市场,这个市场的主要问题无疑是公众对阅读日益失去兴趣。
无论上述哪一种情况,技术进步既提出了问题,也就是说必须有所发展,同时技术进步也为解决问题做出了贡献。
法国如同其他大部分类似的国家一样,十余年来市场的基本形势是萧条不景气。也许不是电视在竞争,而是来自浪费钱财和时间的电脑在竞争。新技术以及个人对新技术的使用是图书可怕的竞争对手。
技术进步是应对这种现象的答案吗?如果没有巨大的技术进步,我们可能都要垮台。在印刷机上,上版的时间大大缩短,小型机器逐渐代替了不久前印刷商还引以为豪的庞然大物。在最初的书稿阶段,技术革命已经开始,排字这道工序已经不再存在,代之以经过修改的数据传输。出版国际化也是不可避免的:今天不可能制作一本只面向国内市场的大众彩色插图图书,因为国内市场的印数少,同时因为彩色插图图书比以前的印数更多,技术更先进,构图更复杂,成本也就更高。依靠互联网是不可避免的,哪怕只是为了发电子邮件,同时也是为了将数据从一个国家传输到另一个国家。过去需要好几天才能完成的工作如今只要几秒钟就解决了。
图书本身与其重量相比价格低廉,从经济上讲,图书只有通过海上才能进行长距离运输。从亚洲向欧洲供货需要大约五周时间,还要加上图书生产本身需要的时间,这就变得难以承受了。
能不能作更大胆的设想,就像做专业图书一样,将大众图书非物质化?
在持续阅读以及大众使用方面纸介质优势更加明显:纸介质图书皮实,不容易弄坏,可以到处携带,也可以放心地交给孩子。纸介质图书可靠,不需要任何能源,阅读方法也特别简单(一本书从来不会死机……)。
最后,阅读也不需要任何技术载体,可以随时随地拿起来就能读。我虽然不能听祖父的唱片了,但我还能读他老人家的书,我也能读早在17世纪的图书!
谁都知道,微软用它所有资源发展起来的所谓“电子书”计划已经失败了。
所有这一切说明,纸介质载体依然是不可替代的,但问题是不管选择什么样的销售方式,都有图书发行问题。可以在网上售书,但正如我的朋友查理·克拉克在他担任国际出版者联盟法律顾问时所提到的那样:“当有人在网上出售摩托车的时候,还得有时间去托运摩托车。”
为终端客户支付物流成本又产生了我在印刷方面提出的问题:图书的重量大于它的价格,所以运费高。尤其是到了最终消费者这个环节,通常是单件运送。
还有,买者的行为是不能不加以考虑的关键因素。我估计在这个大众市场上80%的顾客是一时冲动买书的。
顾客进了一家书店,他并不知道他想要买什么,即使他专门来买某一本书,他还有可能去买他目光所及、正在向他招呼的别的一些书。
如果书店老板精明能干,能卖出好几本书而不是一本书,那他就赚回了图书的运费。图书“传统”销售网的成本也低于网上的直销。
在大众出版方面,在市场发展形成的不利背景下,技术进步为图书的生产和发行提供了帮助。技术进步保护了图书的多样性,而多样性则最终成为这个文化财富、这个与众不同产品最大的一张王牌。
[时间:2005-09-26 来源:中华读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