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踏着星辰上班,也伴着星光回家。大年初一夜里,确切的说应当是初二凌晨,夏志林、刘绍国、郭小刚接到上工电话,赶往宏业路上的昆明报业印务中心二厂。
夏志林骑着电动车从位于明波路的家里出发,经过两条铁路轨道,在几条小巷中的左拐右拐后,10多分钟后,最终抵达这个处于一片仓库里的报纸生产终端处,而其他二人,就住在印刷厂旁的职工宿舍,3分钟就可到厂。
春节7天,他们三人组成了一个印务组,负责《昆明日报》的印刷工作。
“等”也是工作内容
新闻不过节,报纸不过节,印刷工就得加班。等,是三人印务组的工作内容之一。
首先是等PS版。 开工之前,印刷三人组要等厂长把“装着”要出版报纸内容的PS版(报纸印刷的模板),从印前车间主任处取得并送进厂。这个时间内并不固定,“春节期间要晚一些,也许凌晨2点,也许零点整。”厂长刘宏波介绍。这就意味着,三名工人必须随时准备好,一接到通知,就得立马进厂,这关系到报纸是否能准时上市。凌晨1点,厂长刘宏波从后备箱拿出4块PS版,送进印刷车间。身为印刷组组长的刘绍国立马接过四面版,对照报纸清样进行核对,确保无误,此后将PS版面边缘向内弯折以固定在印刷机组上。
然后,要等正报。
报纸印刷采用红、黄、蓝、黑四色套印,通过不同色彩的搭配、配比达到最佳色彩明亮、字迹清晰的正报,这个过程需要10分钟到半小时不等,完全取决于印刷者的技术和经验。由于墨色不匀,一开始印出来的报纸一般都是废报,三人印务组必须分配好工作:一人在流水线终端接报,防止卡槽;一人在机组二层观察运行状况;一人要在报纸输送终端,等第一份墨色均匀的报纸,然后进行校色,这讲究眼疾手快,有15年印刷经验的夏志林是这项工作的不二人选。
开工7、8分钟后,他们等到了样报。
跑步速度“40000份/小时”
三人印务组的跑步速度是40000份/小时,这是根据他们使用的高斯印刷机组每小时最多能印刷4万份报纸来统计的。自动分报机10分钟可以分出20摞共计1000份报纸,任何一个印刷环节出问题,例如传送带卡纸都会影响报纸质量,印刷三人组必须不断地在印刷机、传送带、总控台之间跑来跑去,以保证机器正常运转。
新鲜“出炉”的报纸并不烫手,相反湿湿冷冷,油墨也没有想象中那么轻易就会沾手,夏志林每隔10多分钟就要到传送带边上看看有没有出现卡纸,还要抽张报纸出来,到总控台进行校色。
4台印刷机组成一个机组,在油墨4重套印下,报纸渐渐有了自己的面目,印上字与图样的新闻纸飞一样运转。夏志林却还是一种时刻紧张的状态,工作时绝不说话。印刷机一旦开动,运行速度相当快,他们只能加倍严谨。
在报亭看到“作品”时最自豪
夏志林算是厂里的“老人”了,到今年为止他已经上了15年的夜班。他开玩笑说自己是过着“美国时间”的生活,“平常是晚上9点开始上班,早上6、7点钟下班,春节期间的上班时间一般是凌晨1点到5点”。12岁的儿子今年已经上六年级了,但由于自己特殊的工作,夏志林很少能够抽出时间来陪陪儿子。
夏志林自己也没算过这是第几个值班的春节,“我们都是轮值,而且家人都在昆明,住得也离厂不远,除夕那天还是凌晨两点开工的,我和老婆儿子看了春晚才来的。”
在印刷机运行正常后,夏志林会从总控台移到报纸分段机那里,把分好摞的报纸捆好,再放上推车,运到场地上,等发行公司的工作人员来运。每摞报纸重18.5公斤,春节值班的这些晚上,夏志林一个人起码得打包几吨重的报纸。
但无论是每天洗澡都要洗掉的油墨味儿,还是每天都保持高度紧张的“煎熬”,只要在报刊亭看到整齐码好等待出售的报纸,夏志林就觉得“值了”。“很多人都以为我们肯定不用买报纸看,但平常那么忙,只来得及看看报纸日期有没有印对,哪里来得及看新闻嘛,新闻都是第二天下午买报纸后才看到的。”
[时间:2013-02-16 来源:昆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