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中国经济刚刚见底回稳之际,谈论经济是否过热的问题,似乎有些杞人忧天。最近公布的一些宏观经济数据,也不支持宏观经济行将过热的判断。中国经济却透露出了那么一丝过热的信号。据国内媒体报道,工、农、中、建四大行1月份新增信贷已超过3700亿元,市场普遍预期当月新增贷款规模将突破万亿。而据外媒报道,中行与工行上个月收到了中国央行关于信贷投放超标的警告。”
安邦称,实体经济的部分领域也表现出相当的“过热”特征。“在中央政府重点调控的房地产行业,1月的供需两旺。有研究机构日前发布报告指出,20个典型城市1月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为105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69.2%,一、二、三线城市全面爆发。与此同时,房地产商也加大了拿地力度,京沪穗等十大典型城市1月土地出让面积260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7%,出让金收入为562亿元,同比增长263%。这种土地与商品房成交量双双井喷显示,央行对于中国经济行将过热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这样的经济形势颇有些微妙。作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中国的制造业仍然受困于产能过剩与高库存压力,难有进一步回升;但在被重点调控的房地产行业中,却已出现了过热的苗头,并引发决策层担忧。分析房地产行业在1月的超常表现,大致可归因于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需求抑制后的放量反弹;其次则可能与中央政府对新型城镇化的持续强调有关。尤其在后者,受经济体制局限,市场对新型城镇化的理解仍然停留在投资+房地产的层面上,在概念催化下,房地产行业的景气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安邦指出,中国经济这种冷热不均并不正常。“从今年的形势看,物价水平已进入上行通道,今年的控通胀压力并不轻松——这可能也是央行对待信贷超发如临大敌的根本原因。不过,央行的谨慎正遭遇中国经济结构性失衡的困境,冷热不均下,宏观经济调控表现出诸多局限性。”
报告称,当前中国经济的症结在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剖析房地产与制造业的冷热不均,众多线索均指向中国经济赖以发展的土地经济,地方政府与企业无不围绕着土地做文章。我们可以很明显地观察到,支撑起这一轮经济复苏的要件是自去年中以来的稳增长,依靠公共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房地产撑托起产业链上的企业。遗憾的是,这种稳增长不过是既往土地经济模式的惯性延续,难以称得上经济转型。而在可视为转型的新型城镇化,尤其是人的城镇化上,到目前为止,中国政府与各经济部门尚未得出统一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
安邦指出,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失衡可能还将带来一系列问题。“去年底,为治理地方政府融资活动中所存在的风险,财政部等中央部委联合发文,叫停城投平台的各项融资行为。此举是对去年相关活动大幅增长、泥沙俱下的回应,但同时也让以城投平台为主体的地方投资陷入停滞。在经济转型没有进一步落实前,经济失衡将让央地矛盾更加尖锐。”
“中国央行的警告似乎暗示,中国经济正行将过热。但这只是中国经济失衡的一种体现。在土地经济模式下,这种失衡将被固化与加剧,要解决经济失衡的矛盾,需要跳出土地经济模式,以后土地经济的思路切入、化解。”
[时间:2013-02-16 作者:安邦咨询 来源:和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