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印刷厂是广西最大的书刊综合印刷厂,国有大型二档企业,隶属广西新闻出版局,现有在岗职工800人。企业占地面积8.8万平方米,其中生产区占地4.3万平方米,资产总值1.2亿元。
1995年以前,广西民族印刷厂仅是西南边陲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印刷厂,固定资产原值3900万元,净值2300万元,仅可应付一些质量要求不高的教材图书的印刷,广西大量中高档图书、商标印件流向广州、深圳,甚至拿到香港去印刷。1996年以来,该厂结合企业改革整顿工作,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引进了一大批当今世界较先进的印装设备,使该厂的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水平有了较大幅度地提高。根据中国书刊印刷专业委员会公布的全国百家书刊印刷企业经济效益排序,该厂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从1996年以来一直排在前十名之内,尤其是1998年该厂利润总额及实现利税两项指标均排名全国第一。1998年12月,自治区企业改革整顿第五指导组对广西民族印刷厂进行了企业改革整顿工作阶段性检查,检查组对该厂的三项制度改革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2000年,该厂克服了因学校减负、教材、教辅读物业务量锐减的不利情况,全年实现利税1316万元,实现利润总额634万元。职工的人均工资收入也从1995年的7000元/年上升为2000年的13000元/年。
广西民族印刷厂通过大力开展三项制度改革,开展以产品和产品质量为中心的企业全面改革整顿工作,强化企业内部激励约束机制,有效地推进了企业生产经营和多项工作的顺利发展。
精减机构减员增效
依据“精简、效能”的原则,该厂根据各科室的职能相似或相近的关系,将原分设三个部门的劳资、人事、职工教育合并成为劳动人事处;将党办、团委、宣传及工会办公室等工作联系密切的科室合并为党群办;总务科和生管会,武装部与保卫科也分别进行合并与服务部、辅助车间一起组建了以生产后勤服务为主业的维思达公司。通过调整和撤并,全厂的科室部门由13个精简为6个,管理人员由72人减至50人,处室中层干部由22人减为9人。经过机构调整,减少了人浮于事、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1998—2000年,该厂重新修订了《定岗、定员、定编管理制度》,在全厂范围内实行优化组合,对压缩精简下来的富余人员,该厂区分不同情况,予以妥善安置,其中,年龄偏大的,实行厂内离岗退养;年纪较轻的,采取待岗3—6个月的办法,待岗期间发150元生活费,然后再根据工作需要重新安排上岗。所以除个别表现极差的被解除劳动合同以外,该厂的富余人员全部实行自主消化,做到了离岗不离厂,下岗不失业。
改革劳动人事管理制度
广西民族印刷厂选拔管理人员的主要标准是从基本素质、工作能力方面来考察的。去年2月,该厂大胆地引入竞争机制,在全厂进行全员公开招聘,对每一个管理岗位实行竞争上岗。通过自愿报名、现场答辩、群众评议、领导打分相结合的形式来确定各岗位人选。有几名中层干部因不适应岗位的要求,被调到一般岗位工作。通过实行岗位动态管理,打破了干部终身制,全体管理人员增强了危机感和竞争意识。各车间也实行层层考核聘用。
1998年初,全厂推行全额计件工资制,各车间一律实行150元保底工资,在此基础上,干一令得一令的钱。由于体现了“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对职工触动很大,机台职工比过去更关心任务的来源和产品质量,完不成任务就主动加班加点,生产淡季也由被动接受任务转变为主动要求任务,生产效率大大提高。1998年7月份,厂里选择书刊车间和装订车间柯尔布斯胶订班组进行计件工资和岗位工资的试点,即机台实行计件工资制,管理、辅助、后勤人员实行岗位工资的新的工资分配模式,拉大计件工资与岗位工资的距离,向一线工人倾斜,打破档案工资的概念,在什么岗位拿什么工资,易岗易薪,岗位工资随效益的浮动而浮动。由于分配方案充分体现了多劳多得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职工们的劳动热情得到大幅度地提高。
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开拓市场
2000年,国家教委在中小学推行素质教育,为中小学生“减负”,教辅读物不得在学校征订而改为在书店销售,造成各出版社教辅读物发行量大幅度下降。据测算,全厂当年业务量将减少20%,局势十分严峻。为此,厂里及时调整了经营战略,将开辟社会印件市场摆上了议事日程,首先通过竞聘上岗,增加了两名生产经营处副处长和五名业务员,充实加强了承接业务的力量,同时再一次提高了社会印件业务工资提成的比例,鼓励业务人员努力开拓市场,多揽社会印件业务。2000年,全厂的社会印件销售收入超过1500万元,比上年增加930多万元,基本弥补了因为教材、教辅读物业务量下降而减少的销售收入。
广西民族印刷厂近年来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所留下的足迹是坚实的。但是,他们并不满足,在进一步深化改革中,他们正向着新的目标迈进。
[时间:2002-02-19 作者:必胜网 来源:中国纸业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