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阅读制胜王牌——内容篇

数字阅读印刷出版

  内容必须依托载体。传统出版的载体是印刷,现在载体变了,过去运输“货物”用“大货车”,现在是“奔驰”。
 
  2012年中国数字出版发展迅猛。
 
  中国移动收入翻番,中国联通运营支撑平台开始升级,中国电信在数字阅读方面开始新型的模式基地公司化独立运营模式。除此之外,京东网、亚马逊、当当网都先后上线电子书平台。
 
  传统出版业里,也加深了与科技的合作。例如江西出版集团率先在国内开展分省包月包运营;一些出版社将内容碎片化,自建资源管理平台、运营平台等等。
 
  “内容必须依托载体。传统出版的载体是印刷,现在载体变了,‘货物’的运输过去用的是‘大货车’,现在是‘奔驰’。”面对应接不暇的数字阅读,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范军在2013年1月6日北京大学举办的“数字出版与未来阅读”沙龙上,一语道出其关键。
 

数字技术已经改变了出版格局,甚至已引领出版的转型。
 
  快传播 慢阅读
 
  数字技术已经改变了出版格局,甚至已引领出版的转型。2012年4月发布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电子书阅读率的上升远远高于图书阅读率的增幅。
 
  数字阅读带来极大的影响,这个影响有正面也有负面的,正面让人们信息量和检索能够极大地提高,负面的效应是使人的阅读快速成为一种扫描。有研究表示,现在许多学生已很难改变在电脑上一目十行的阅读习惯。
 
  “文本阅读变成一种信息采集而不是文本认真的研读,我们求知变成一种求新,我们正处于不能承受阅读之轻的时代。”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原总裁、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在表示担忧的同时,又提出“我们不能回到非数字化时代,但希望能创建一种阅读文化。”他表示,这种阅读文化是希望我们的阅读环境、阅读形式、阅读的效果、人文精神能够得到更好地重视,聂震宁认为“快传播慢阅读”才是应该有的阅读状态。
 
  “有一部电影的主人公每走一段路都会停下来,因为如果走得太快了,灵魂就会跟不上,你就会失去灵魂。现在的科技时代,快速信息传播的产业发展让阅读越来越快,也需要灵魂跟上来,这个灵魂就是人文的灵魂。”聂震宁表示缓慢和快速两个方面的价值是要肯定的,但是“我们不仅要快,还要学会慢。”
 
  多元阅读时代
 
  2012年,让出版界最为震惊的是,英国《大英百科全书》和美国《新闻周刊》杂志先后停止发行纸版,全面转向数字版。
 
  数字出版的发展是无可阻挡,传统出版业在积极应对并介入数字出版之际,现在又更多地深入思考阅读的本质,以及如何利用这一受众越来越广的传播手段。
 
  2012年12月31日,安徽出版集团并购了一家软件工程为主的科技类公司,这是该集团的又一新进展。安徽出版集团总裁、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亚非说这样能使网络技术与传统编辑更快地融合。
 
  王亚非介绍,集团已有三个平台,移动电信合作阅读平台、安卓互动平台以及视频的平台。同一个内容用在不同的平台上,可以说现在是一种多元的阅读,或者从企业的角度来说,数字出版真正体现的是一种投入多种产出。
 
  “数字出版真正能达到创意和科技的结合。编辑要有新思维,可以将内容转换成适合阅读的内容,放在不同的技术产品上。”王亚非说。
 
  新技术的出现不是传统出版的末日,相反提供新的机遇,关键在于有没有驾驭新技术的自觉性和能力。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社长李学谦同样认为,数字出版只是创造新的传播介质和传播渠道,越是海量信息越需要编辑的选择和整理、加工。
 
  “面临供给极大丰富,出版社仅仅把书生产出来交给书店是不够的,要有信息管辖的意识,为读者量身打造出版物。”李学谦说。
 
  优质内容稀缺
 
  “数字出版搞起来才发现最大的问题还是内容。我们不能拿教辅填补数字出版,不能仅仅拿老祖宗留下来的做数字出版,也不能只引进国外图书。出版社要想做数字出版,首先要把内容做好,把原创内容做好,这个是我们的看家本领。”李学谦的观点得到在场学者和出版人的一致认同。
 
  “没有内容这些技术都没有用。”王亚非表示。
 
  北京大学现代出版研究所所长肖东发2012年到韩国参加书展,了解到在韩国的畅销书销售量在10万册以上,这点与中国相似。但是,众所周知中国的人口远远超过韩国,肖东发说:“国内的阅读力太低了。我们在拥抱数字出版之时不能忘记‘内容为王’。”
 
  华文天下图书有限公司总编辑杨文轩说了一个现象,许多书在网上只需要两元钱都没有人愿意付,之所以如此,杨文轩认为“内容是稀缺尤其是优质内容的稀缺。而这是传统出版没有解决的问题,现在搭上了数字出版,同样的问题也不能解决。”
 
  杨文轩表示出对数字出版的担忧,他认为目前数字阅读的发展,要建立在传统产业这个前端,即内容做好的基础上,然后有运作能力公司才有可能将这个行业做好。
 

[时间:2013-01-11  来源:中国科学网]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