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纸箱行业发展历程回顾与经验借鉴

台湾纸箱行业

  三十年前台湾纸箱行业年营业额在5,000万元左右的企业比比皆是,而三十年后的今天,有的已淘汰出局,多数企业年营业额在2~5亿元之间停滞不进,但是有的却脱颖而出,加入年营业额过百亿元的企业俱乐部,其差距有如天壤之别,并值得业界去探究与思索。
  
  近十年来,可以说是台湾纸器业界的黑暗时期,获利逐年减少,亏损的窘况屡见不鲜。究其原因是在十年前,小型的纸箱厂市场占有率高达70%以上,掌握了市场的主导权,而且对上游原纸的售价压得很低,使原纸供应商感到自己产品的售价无法控制,纷纷投资开办纸箱厂,造成颇多小型纸箱厂被纷纷淘汰出局。
  
  然而近年来,纸箱行业在包装市场上已经有相当高的份额,照理说,其已能左右市场,获利应可回升,但是人们并未因市场占有率提升而改变策略,尚仍迷恋于销售量及业绩的增长,一味只追求达到经济产量。市场占有率升至一定比例之后,理应考虑舍弃旧有的思维和策略,因为过去所追求的业绩与售量,对今天而言,其重要性已经降低。反观邻近的日本,于1990年就对业绩及市场占有率的提高有所调整,改用“利润主义”为支配业界思维主要方向。经济步入低成长时期,如何获利生存已成为业界最关注的课题,经营不能出现利润,终究一切都将付诸东流。
  
  台湾纸箱行业为传统工业,只有很薄的利润,偏偏同业又在互相削价竞争,自相残杀,致力于产品附加价值的提升,而危机意识的缺乏,更是业界的最大隐忧。若再加上害怕改革的心态,更是雪上加霜,纸箱行业理应弃除鸵鸟心态,并呼吁同业实行共同发展的策略,才能找出更好的想法和做法,迎接改变,研究策略,挑战获利,扭转无利可图的局面,在纸箱行业沧桑的历史中留下光荣的一页。
  
  1970年以前
  
  在台湾的瓦楞纸箱业,被称为“草创期”,那时候是生产效率低、利润高的时代。机会创造利润,以生产挂帅,是以交货期为核心的竞争,利润30%上下。草创期由于原料品质不稳定,设备误差大,人工操作效率差,损耗大,但因属卖方市场,产品仍供不应求,没有客户要求品质的压力,故以交货迅速为依托来决定订单量,供货速度快的厂商就掌握优势,可说是“以交期为主的竞争”,虽然损耗高、效率低,但获利相当高。
  
  设备
  
  1、损耗:纸板15%以上,纸箱20%以上。
  
  2、由幅宽1.4m的电热糊叉式单面瓦楞机,平均车速15米/分以下,发展为1.4米、1.5米、1.6米蒸气糊叉式双面纸板线,平均车速50米/分以下。
  
  *当时企业把制胶配方列为公司机密,调整糊叉需靠有经验技术人员,更换原纸靠人工搬运,原纸终程裁切长度误差5米以上,原纸、水分、基重不稳定。
  
  3、采用单色或双色纵式印刷机,平均30张/分钟。
  
  4、采用手工钉车,订钉速度约7只/分钟。
  
  管理
  
  1、家庭式小工厂,采用权威式管理。
  
  2、每日工作时间超过10小时,每月休息两天。
  
  3、一般交期需要7—15天,尚无品质标准意识。
  
  销售
  
  1、瓦楞纸箱作为新的包装材料,市场需求极为庞大,订单交易全由供应商漫天要价,回扣交易横行。
  
  2、领月薪制,没有目标管理机制。
  
  3、优先录用那些能言善道,擅于交际的业务人才。

[时间:2013-01-06  来源:无锡包装与印刷 ]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