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需出版印刷 机遇还是挑战?

按需出版印刷

  今天的社会舆论将图书出版推到了可谓内困外交的境地。过去说起出版人,大家会投来尊敬羡慕的目光,今天你说你还在做图书出版,可能这样的目光少了,更有甚者会担忧地问你:现在看书的人少了吧?于是我们不禁要问,传统出版怎么了?

  高成本的“试错”与“筛选”

  从传统出版的方式而言,一本图书是否能真正受到市场和读者的喜爱,往往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此传统图书出版圈内人有一个默契的说法,叫“试错”。随着今天市场竞争的激烈,成功销售概率下降,造成过去可以承受的“试错”成本,今天变得越来越高。这是因为,用传统印刷方式,其相对较高的固定成本,使得图书的印刷册数往往从3000册开始起印,就是这个“起印量”,我们被迫多印了图书,由此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库存,并占用大量资金,也造成了巨大的浪费。据统计,2010年全国图书总印数71.71亿册,而与之对应的库存也高达53亿册(737.80亿元),库存数量逐年递增。

  传统出版方式的第二个问题是高昂的“筛选”成本。首先传统的出版模式,出于经济成本的考量,使得一些小众但很有价值的著作无法出版。一些学术著作可能全球范围内只有几个顶尖的学者可以看懂,而传统的出版模式恰恰放弃了重要精英文化。从成本角度进行筛选,实在是一种悲哀,也是一种无奈。另外,据统计,每年出版的新书中有55%成为绝版书退出流通领域,而其中不乏智慧与有价值的作品,一方面是求知者求而不得,另一方面又是心血之作默默退出流通。这些内容资源的沉默,造成极大浪费,令人惋惜。

  纸质出版还有客户需求吗

  新的东西总是吸引人的眼球,新的出版模式也是如此。在电子出版、移动阅读面前,传统的纸质出版显得那么不合时宜,甚至被打上了“落伍”的标签,但我想其实大可不必用“不要问我们会做什么,要问读者需要什么”这样的视角来审视图书出版。时至今日,纸质出版仍然是人类最重要、最主流的知识传递方式。以下一些调查结果和专业人士的言论可以验证这一点。

  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各种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而纸质书的阅读量增加却较为缓慢;琼甘兹库尼中心最新调查:在1200名有亲子阅读经验的家长中,大部分人认为,纸质书仍然是他们与孩子的阅读偏好;今年3月,《环球时报》刊登了一篇题为《读精美纸质书的人更出众》的文章中提到,在美国推出的村上春树《1Q84》精装本,一共卖出了9.5万册,电子版只售出了2.8万套;“我个人认为,在可以看见的将来,纸质书和电子书会并存。有的出版社强行往电子出版转型,我认为是错误的。只要客户有需要,我们就应继续提供高质量的纸质书产品。”——爱思唯尔工程和计算机出版总监本·德恩。

[时间:2013-01-05  来源:互联网]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