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出版业距“春天”还有多远

中国出版业

  2013年,曾经一度低迷的中国出版业能否因莫言-诺奖的刺激,以及文学重入公众视野、读者的高度从众心理而扭转现状、有所复苏?诸多出版人纷纷发表意见。

  文学阅读被置于金字塔尖

  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报告文学家、作家出版社前社长何建明认为,莫言获“诺奖”对于文学类图书的出版无疑注入了“正能量”。一方面,它使文学工作者在“生产”作品的环节,精益求精,好中求好,相信最近几年会有更多的纯文学精品出现。另一方面,它也使出版工作者更有底气,使以中青年为核心的文学阅读市场十分活跃。中国文学类图书的出版状况一度十分低迷。一般来说,一本书如果销售到2万~3万册,就算很不错了。在市场中能否销售至20万册、产生一定社会影响的作品当属凤毛麟角。而近期,围绕着文学出版市场确实出现了一些亮点。

  何建明说,最关键的是,诺奖使世界关注了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国文化中的民族性部分,这使得中国作家有更多的自信和自觉进行创作。他们会从原先的“我是世界的中心”进而考虑“我离世界有多远”。这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内驱力。

  中国文联出版社编辑室主任、诗人洪烛说:“一轮新的出版潮的出现往往是需要契机来启动的。莫言-诺奖对于2013年中国出版业最实质性的影响是——纯文学被重新置于金字塔尖,文学阅读也被置于金字塔尖。因为,经济唱主角,文学被边缘,‘挣钱’是‘主流’,已有相当长的时间。这个文化事件似乎有‘扭转乾坤’的意义。”他说,以前逛书店会发现,摆在显著位置的全是大众畅销书、励志读物、富豪传记,或者“舌尖上的美食”。而现在却被替代为莫言作品——这将会带动一场文学阅读热。当然,它对于其他作家的影响则有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就像珠穆朗玛峰带动喜马拉雅山脉一样”。

  洪烛看好2013年的中国出版业。他说,以往,互联网上的文学写作已经升温,如,博客写作、微博写作,几乎掀起了一场全民写作热,但这是自下而上的。莫言获诺奖确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文学变革。两者将共同推动出版业的发展。

  一个人不可能拯救一个行业

  洪烛表示,以往,中国出版业所追求的,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当前,从社会效益来看,纯文学升温,出版业水涨船高。从经济效益来看,拉动了市场销售链条。最重要的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大众曾一度怀疑现当代文学的价值和意义,反而对古代文学高山仰止。这个文化事件正是一场“造山运动”:为当代文学建造一座高峰。一个莫言出来了,还会有第二个、第三个,创造中国文化的高海拔。

  然而,北京经典博维文化发展公司负责人之一史翔,却冷静地直接从市场销售上谈到,莫言获诺奖已经对出版业形成了一段时间的刺激。如,卖场销量上涨、网络阅读量上浮、书店人流量增长等。同时,与此相关的印刷业、造纸业、物流业被拉动。“但这种畸形的畅销会逐渐趋于平淡。不可能指望一个人拯救一个行业。”

  在出版的延伸行业之一的杂志社里,相关编辑也感到兴奋。《长篇小说选刊》编辑马季说,在促进出版业发展的同时,作家作品的版权问题不容小觑。无论是谁,出版商一窝蜂开始印书,缺乏必要的市场评估,资源就会过度集中在一个人的作品上,造成资源浪费。随之而来的版权大战,更是凸显无序竞争的急功近利。中国出版业应在法规上规范强化,遏制乱的局面。

  马季说,这段时间,一批1980年代成长起来的成年读者,似乎回到年轻时代——理想复苏,梦想升温。当然,对于作家本身而言,还是要冷静、踏实地写作。以往作家似乎总是赶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总是慢一拍。现在,中国的“移动阅读”量从18亿攀升到30亿。读者和作家都搭上了时代的列车。

  翻译作品“自觉”走向世界

  何建明指出,优良、贴切的翻译,有助于中外文化沟通。对于中国出版来说,以往的情况是:中国引进外国作品多。如,几乎九成以上是“走进来的”,只有一二成是“走出去的”——图书贸易逆差大。而且输出的作家、作品也显得比较单一。如,外国读者似乎只知道余华、莫言、《狼图腾》等作家或作品。当下正是改变这种现状的开端。

  “中国出版人的眼光,更具有了世界性,心境与胸怀更加宽广。作家的写作,也不只局限于一个地区、一个事件、一个领域,而是有可能放眼到国际视野中去书写、去刻画、去记录。走出国门成为一种自觉。”

  何建明相信,2013年,国外出版商会对翻译中国作品更感兴趣。“国际图书博览会”中的版权交易,会有更多的“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正能量。

  史翔说,作为目前大陆莫言作品的授权出版方,他深感规范市场版权乱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我们会梳理合约,依托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进行版权维护。”

[时间:2012-12-25  来源:中国青年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