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图书“走出去”难在何处?

图书出版

  图书“走出去”一直是出版界的热点话题。如何挖掘中国图书的国际化价值?“走出去”的瓶颈与阻力何在?记者采访了相关人士。

  文化差异是瓶颈

  文化差异是影响出版走出去的重要因素。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总编辑郭力介绍说:“我国的作者并不知道国外读者的喜好。童书较易走向国际,内容单纯,没有意识形态影响,相对接受度高。即使如此,也会出现一些文化差异。如中国儿童文学经常出现心底狡诈的反面人物形象,包含恃强凌弱、欺骗的元素,对孩子成长不利。成人写作更复杂,包含社会与政治背景的因素,如国外读者并不关心房价等国内热门问题,更不能理解高房价情况下为何中国人非要贷款买房。”

  新世界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版权部主任姜汉忠介绍说:“与中国文化背景相近的东亚国家,阅读中国文化历史读物缺少障碍,对中国图书的需求量较多,如韩国、越南、新加坡、泰国、日本等,西方国家阅读中国文化就比较困难。能够输出的文学作品,体现的是一种普世价值观。有的中国小说里讲述老师体罚学生的情节,这很难为一些国家所接受,因为与其价值观冲突,会对当地读者产生负面影响。中国小说中有取笑残疾人的笑料,中国人司空见惯,而外国人认为不可思议。”

  为了解决文化冲突的问题,有的出版社邀请外国专家参与“走出去”图书的审订。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海外拓展部主任苗强介绍,北语社于2009年-2010年承担了国家汉办《汉语乐园》入门级45个语种项目,针对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版本,北语社都请了外国专家审核译稿,提出可能存在的文化冲突问题,有针对性修改。如美国强调自幼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关爱残疾人等观念,因而在针对美国的儿童教材中,人物形象也要求多元化,既有白种人、也有黄种人、有黑人,还听从国外专家的建议,加入了坐轮椅的儿童。再如,《新实用汉语课本》在进行阿拉伯语改编的时候,原第13课为一个外国留学生交了女朋友而租房子的故事,而阿拉伯语国家因其文化,不太能接受这样的情况,所以编者跟阿拉伯语专家和母语者充分沟通后,改为这位留学生的表弟也要来中国学习,他们俩一起租房子。

  转变急功近利思路

  英国著名出版业专家保罗·理查森告诉《出版商务周报》记者:“出版商首先应该做的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出版社应该思考的,不是‘西方出版社会从我们的书目中选中哪本?’而是‘我有哪些他们需要的产品,或者我能够做点什么满足他们的需求。’出版社需要熟悉西方的市场,找到最佳的合作伙伴并认真听取他们的建议。中国的出版人需要更多的耐心。任何一次成功的合作都需要长期的沟通。中国在近些年才开始显示出在经济、政治、军事上的实力,中国出版人的走出去进程也刚刚开始。”

  对于国内出版机构输出版权只为“交功课”“赚面子”的情况,国内出版人有深切体会。姜汉忠认为:“在经济还没有足够强大的情况下,强调先输出文化是急功近利做法,其结果往往是南辕北辙。在不顾对方需求的情况下,用甜言蜜语和广告等方式推广大有欺骗之嫌。接受一两次之后发现我们提供的图书版权根本不适合人家市场需要,人家就不会再接受你的推荐。”姜汉忠还说:“有的人想白送给国外版权,这样做反而让外国人非常疑惑,甚至怀疑我们有何不良企图。”

  郭力介绍:“花费大量精力输出,很大程度上基于上级制定的任务。领导每隔一定时间便来检查版权输出的册数,于是有些出版社给国外出版社翻译补贴,只求印刷200本凑数。导向是看出版数量,不看重实际销售情况,出版社疲于完成任务交差,以求输出后得到国家补贴。”姜汉忠评价说:“国内做版权输出的出版人90%都是吃公家饭的,按规律办事做不到,于是大家只好瞎糊弄。民间也有做版权输出的,采用的是完全不同的做法。只有达到双赢局面的生意才是牢靠的生意,才能达到买卖双方的目的。然而,从现有政策看,国家对民间从事版权买卖很难享受到国家的什么优惠政策,因而也就很难有什么大的作为。”

  苗强也介绍:“中西方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不同及科学发展的程度不同,使传统文化和科学技术难以进入到国外的主流社会。一方面,选择走出去图书凭自我感觉,外国人不喜欢看;另一方面,选择图书过于经典,在文化差异的大背景下,外国人看不懂。”他就北语社的产品分析说:“每种产品都有自己的定位,针对来华留学生的教材和针对海外学生的教材,差异很大。没有一种产品可以包打天下,国内的教材,如果直接用在海外,就有可能存在内容上不够本土化、形式上与海外习惯不一致、课时长短与海外不接轨等情况,这有时候不是产品本身的问题,而是产品的定位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针对性开发产品,真正做到本土化、国别化。”

  人才需培养

  苗强认为,影响版权输出的原因还有:“语言本土化不够,不符合国外读者的阅读习惯,出版物的外文翻译或注释不地道,并且缺少进入外国主流社会的营销渠道。”其实这些很大程度上都是人才不足导致的。企鹅中国总经理周海伦说:“通常我们在选择一本书的同时,也确定了译者。有些中文书的内容很好,但如果找不到合适的译者,我们就会放弃,因为我们必须保证质量。”郭力认为:“对中西方都了解的作者凤毛麟角,出版社推广版权的高手也很少,他们必须与国际知名的版权经纪人在同一个层次上对话。一些有实力的出版社可以招聘到这样的版权经纪人,但他们的主攻方向是国内市场,这才是盈利可靠的来源。开拓海外市场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事倍功半。推广中国文化的动力仅仅是作为文化担当,而非盈利。出版社投入金钱和精力,并不能包装国内作者获得国外奖项,遑论赢得国外读者的好评。” 姜汉忠认为:“专业素质是通过实践锻炼出来的,不是学校开一门课就能解决的。要给年轻人机会,要允许出差错,只有这样才能有符合需要的人才脱颖而出。有了人才,我们的版权输出也就比较容易上到一个更高的台阶。”

[时间:2012-12-17  作者:原业伟  来源:出版商务周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