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印刷深入人心 认证切勿走入误区

绿色印刷

  绿色印刷及绿色印刷认证是一件新生事物,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但由于宣教普及的不足、信息沟通的不畅、知识学习的落后等原因,使得诸多从业人员对绿色印刷尤其是绿色印刷认证工作还不能有一个全面客观的了解,这就需要政府部门、环保机构、行业协会以及广大媒体和相关组织加大力度、扎实有效地推动好这项工作。当然,绿色印刷认证工作是一项严谨而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企业应当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把认证工作当成一个助手和工具,以实现企业“产品质量和环境行为双优”为目标,扎扎实实地抓好每一个生产环节、每一个管理环节,使这个工具发挥出它真正的作用。这样,绿色印刷之路才会宽广而通畅。

  什么是绿色印刷认证

  实施绿色印刷的重要途径是在印刷行业开展绿色印刷环境标志产品认证。认证是国际上较为通行的模式,通过认证寻求企业符合标准的证据,通过文件化的方式向外部表达企业符合标准的信息。

  我们目前所说的绿色印刷认证,实际上是依据环境保护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HJ 2503-2011《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 印刷 第一部分:平版印刷》,进行的绿色印刷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想要在各种产品与环境的复杂关系中做出有利于环境的选择几乎是不可能的。而通过国家指定的机构依据环境标志产品标准及有关规定,对产品的环境性能及生产过程进行确认,并以标志图形的形式(十环标志)告知消费者哪些产品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对生态环境更为有利,从而引导消费者购买、使用这类产品。

  绿色印刷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按照“公平、公正和公开”原则进行,在自愿的前提下,鼓励具备条件的印刷企业申请认证。国家对获得绿色印刷环境标志产品认证的企业将给予项目发展资金、产业政策和管理措施等方面的扶持和倾斜。同时,政府在采购印刷产品时,如中小学教科书、票据票证、其他政府采购印刷品等方面可以采取必要手段实施绿色印刷,要求这些产品必须在获得绿色印刷环境标志产品认证的企业进行印制。

  认证工作的几个认识误区

  随着绿色印刷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工作的开展,人们对认证工作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误区一:以为绿色认证是企业认证,把它等同于管理体系认证。

  这种认识容易导致企业做“花架子工程”,一方面,只在体系文件上大做文章,应对检查,与日常生产、管理相脱节;另一方面,某些企业把所有的原辅材料全部更换为环境标志产品要求的原辅材料,没有考虑本企业中非环境标志产品的生产,无形中大大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实际上,绿色印刷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是一种产品(印刷服务)认证,而非企业认证,它只对企业所生产的环境标志产品以及开展这项生产活动所必须的保障体系进行认证。举例来说,如果某印刷企业生产的印刷产品中30%是中小学教科书,那么这30%的产品就需要通过绿色印刷环境标志产品认证;而其他70%的产品是商业印件(非政府采购印刷品),这70%的产品如果没有客户支付生产绿色印刷产品的费用,则完全可以按照一般印刷产品进行生产,不必通过绿色印刷环境标志产品认证,不必全部更换高价格环保原辅材料进行生产。

  误区二:只注重原辅材料的环保性能,不关注保障体系的建设。

  部分企业认为只要纸厂提供的纸张符合环保要求,只要油墨供应商、胶粘剂供应商、版材供应商、橡皮布供应商、喷粉供应商、覆膜材料供应商等材料环节提供的原辅材料能够达到绿色环保要求,那么印刷厂生产的最终产品就自然而然地绿色环保了。这种认识存在片面之处,它没有关注环境标志产品保障体系的建设。比如,企业没有制定绿色印刷环境标志产品的设计标准或规范,无法满足环境标志标准的要求;没有对类似于“润版液的配制和使用”等影响产品环境行为的关键生产工序进行控制,没有制定相应的工艺文件,无法确保环境标志产品的生产过程处于受控状态;没有对“废胶片、废显影液、废定影液、废油墨、废胶粘剂”等危险废物进行识别与评价,并实施有效控制等,这些都会导致印刷企业环境标志产品保障体系建设不到位,无法通过认证。

  误区三:片面追求认证评价中打分项的高分数,脱离企业实际。

  这主要是对HJ 2503-2011标准理解得不够深入。标准中5.1条款“印刷用原辅料的要求”是限制项,要求每一项必须符合,否则不能通过;而5.3、5.4条款是选择性加分项,两个条款综合评价满分分别为100分,只需分别获得60分就可以达标。部分企业过度追求5.3、5.4条款中的硬件指标,诸如“采用计算机直接制版(CTP)系统和数字化工作流程”、“采用中央供墨系统”、“采用中央真空泵系统”、“采用发光二极管(LED)灯”等,当然,如果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改进、添置上述设备,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和环境行为双优”的能力,这种做法无可厚非;但如果只是为了应对认证检查拿高分,短期内斥巨资购买设备,有的甚至把看版台上的标准光源都更换成LED灯,导致无法进行正常的生产活动,这就是对标准的误解。应当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环境标志产品保障体系的建设上。

  正确看待绿色印刷认证

  第一,重视认证知识的学习。

  目前,绿色印刷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检查的主要依据是《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 印刷 第一部分:平版印刷》和《环境标志产品保障措施指南》。检查的基本原则是以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为核心,以环境标志产品保障措施指南为工具,对产品实现过程实施检查。其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的管理要求、产品的环境行为要求、生产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管理要求以及产品质量的符合性和提交材料的真实性。因此,必须认真学习和研读以上两个基础文件,才能对下一步的认证工作有所了解。

  第二,加强全员系统培训。

  绿色印刷认证工作既是企业的一把手工程,更是企业全员参与的系统工程,只有不断地坚持全员参与的系统培训,才能逐步建立和完善环境标志产品保障体系。

  一方面企业要注重内部的自我培训。通过组织企业相关人员认真学习《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 印刷 第一部分:平版印刷》标准条款,按照《环境标志产品保障措施指南》的要求,结合各个部门、各个工序和岗位进行培训,使企业的全体员工对绿色印刷环境标志产品的生产和认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外来技术服务提高企业的培训水平。应当由环保部环境发展中心指定的专业机构为企业进行技术培训,现场技术服务包括环境标志概要介绍、HJ 2503-2011标准讲解、环境标志产品保障措施指南及实施要求讲解、保障措施文件编写指导以及认证检查要点辅导等内容,通过技术培训,为企业申请绿色印刷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提供有效的帮助。

  第三,关注认证中容易忽视的几个问题。

  一要关注HJ 2503-2011标准中技术内容的具体实施要求。

  例如,申请认证企业必须了解下列内容:申请认证产品质量应符合国家标准GB/T 7705或行业标准CY/T 5(中小学教科书应符合国家标准GB/T 18359)的要求,需要提供符合标准要求的第三方检验报告;5.1.1油墨、上光油、橡皮布、胶粘剂等原辅料不得添加6种邻苯二甲酸酯,要求涉及的每一种原辅料均需提供“未添加6种邻苯二甲酸酯”的第三方检测报告;5.1.2纸张亮(白)度应符合GB/T 24999的要求,中小学教材所用纸张亮(白)度应符合GB/T 18359的要求,涉及的不同类型的纸张均需提供亮(白)度第三方检测报告;5.1.3油墨应符合HJ/T 370的要求,需要所涉及的不同品牌和型号的油墨提供通过“十环认证”的证明。

  5.1.4上光油应为水基或光固化上光油;5.1.5喷粉应为植物类喷粉;5.1.7即涂膜覆膜胶粘剂应为水基覆膜胶。以上三款要求现场确认,提供产品化学品安全数据表。5.1.6润湿液不得含有甲醇,要求提供第三方检测报告。

  以上5.1条款所需提供的证据材料,往往被申请认证的企业所忽视,认证检查时无法提供出相关的证据。此外,应当注意环境标志产品合格供方名录与一般产品合格供方名录的区别,同时要注意环境标志产品合格供方名录中的物料名称、型号以及供应商名称应当与所提供的证据材料具有一致性。

  二要关注环境标志产品保障体系的日常运行及持续改进。

  环境标志产品保障体系的建立不是靠编制文件来完成的,不能够只做表面文章。要按照《环境标志产品保障措施指南》的要求,在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实践中建立起相应的体系,并持续改进。《指南》4.1.1至4.4.2共20个条款均应落实到企业日常管理之中,形成文件化的管理制度;凡有制度规定就应有相应的检查机制,认证检查时要查阅制度执行情况;要将检查结果、日常运行情况记录在案。

  例如,《环境标志产品保障措施指南》中4.3.3条款规定“生产者应对其生产过程中废水、废气、噪声、危险废物进行识别与评价,并实施有效控制。”就拿废显影液来说,作为危险废物,企业必须首先对其进行识别,相关车间和工序要进行收集、暂存和登记,之后定期转移、集中存放,接收的部门要有转移和存放记录,企业要有危险废物集中存放处,并定期委托具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进行回收,与其签订合同,留存转移单。以上废显影液的识别、存放和转移流程,要求企业必须有制度、有检查、有记录。这个例子基本上可以说明环境标志产品保障体系应当如何建立与实施了。

[时间:2012-11-20  作者:陈迎新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