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年来,图书电子商务平台的老大--亚马逊动作频繁:先是推出自助出版业务KDP和CREATE SPACE,继而直接签约作者,然后又将独立出版商集团的书全部下架,还公然对抗美国六大出版商??几年前那个小心翼翼的亚马逊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称霸出版产业的野心。为此,出离愤怒又精于文字的出版商赋予亚马逊一个新的称谓:霸权--这显然不是个褒义词。
然而不得不说的是,当出版商们以"霸权"一词直呼亚马逊时,它们在传统出版产业中的"霸权"地位已经维持了几百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谁动谁的奶酪都是情理之中。作为一名市场战略的研究者,笔者更愿意去关注亚马逊在数字时代的霸权是如何建立的,传统出版商又该如何应对。
过去我们往往将亚马逊"霸权"形成的原因,归结为其作为世界最大电子商务平台的"渠道优势"以及由此产生的上下游产业链整合。但这并不准确,因为渠道的最终服务对象是消费者,消费者群体规模决定了渠道的规模,而不是反向,如果没有消费者,亚马逊在渠道上的巨额投入就会成为负担而不是优势,所以"渠道优势"是亚马逊拥有更多消费者的结果,并非原因。
同理,如果没有足够数量的消费者群体,那些销量超过百万的作家也不会跟亚马逊签约,亚马逊也不会像今天这样掌控出版产业的最上游资源--内容。
亚马逊的霸权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论企业竞争手段其外表看起来如何不同,都有且只有一个内核:如何更好地取悦消费者。
海量且低价
如果说消费者对于某个品牌如可口可乐会存在一定忠诚度的话,对于电商网站却几乎毫无忠诚度可言,因为消费者只关心他们买到东西是什么样的,而不关心是从哪儿买到的。在这种情况下,吸引消费者到来似乎只剩一个办法:"海量且低价",更通俗地说"人无我有,人有我便宜"。
亚马逊做到了。
从建立伊始,亚马逊就以开放而谦卑的姿态代理销售不同出版商的图书,由于不需要实体店面展示,使得亚马逊迅速体现出了与实体书店相比的优势:无需出门,一站式购齐,打包发货,简化了过程,节省了费用,自然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17年后的今天,亚马逊网站显示有平装书18671641种,精装书7285132种,KINDLE版电子书668374种,有声书28581种,还有大量的HTML版,PDF版等,至少是全美排名第二的电商网站ebay的2倍。由于亚马逊未正式公布过图书种类,使得我们难以精确地统计,但可以确信的是即使"去重"之后,亚马逊在售的书籍种类也不仅是很多资料上写的几十万种。在美国笔者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很多美国人在购买书籍时,会把亚马逊作为"最后的稻草"--亚马逊上买不到的书就等于真的买不到了。
客观而言,亚马逊这些图书资源的积累,的确有赖于当初各大出版商的大力支持,结果却"养虎为患",这也从情感上加剧了出版商与亚马逊之间的矛盾。但市场就是如此:不认情感,只认远见。
"书贵"几乎是每个中国人到美国后的第一感觉。在实体书店中,一本精装书的价格通常在30美元以上,平装版的价格也在20?30美元,教材更是动辄超过100美元。但同样的一本纸书在亚马逊上的价格却会低20%左右(还不包括亚马逊经常采用的折扣促销所带来的优惠),如果是购买电子书,又会比纸书便宜20%左右,所以目前亚马逊上的电子书售价大部分不超过12.99美元,今年4月,亚马逊又宣布将KINDLE电子书的售价下调30%左右,使大部分电子书的售价不超过9.99美元。
[时间:2012-10-25 来源:销售与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