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确定了改革开放政策至今,我国印刷业发展迅速,产值由1979年的47.97亿增至2011年的8600亿,33年间足足递增了近180倍,这里面虽然有物价上涨的因素,但设备的更新改造、质量的今非昔比、产值的扶摇直上、从业人员的不断扩大是所有人所耳闻目睹的。
相关数据表明,从2001年到2011年的11年时间里,我国进口德、日等海外发达国家的四色以上对开平张胶印机即达到10118台,年均920台。可以说,这是印刷业快速发展的基础。
伴随着印刷的技术进步,印后加工设备和产品质量也在发生渐变,手工折页基本淘汰,马天尼、博斯特、MBO、波拉等世界顶尖的印后设备生产商纷纷抢占大陆市场,但因为印后加工的获利能力相对印刷显得偏低的原因决定了它的发展仍缓于印刷。当然,改变现状的时分似乎已经悄然到来。
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决定着自动化时代的到来
导致印后加工也要走以设备操作为主的道路,根本原因在于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低成本劳力众多的人口红利时代在中国大陆已经结束。
改革开放以后,在中国走上城市化道路的初期,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出,他们急于寻找工作,同时又富有吃苦耐劳精神,为了改善家庭生活,不辞劳累的参加超时劳动,于是,企业主获得了由低成本劳动力带来的超额利润。时至今日,这一切已经一去不返。农村进城工作的第二代,虽不能称之为富,但毕竟成长于与父辈不同的年代,他们的父母也不希望子女去过当年他们那样的生活。加之,法定最低保障性工资的与时俱增;员工流动性的加剧;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适龄劳动人口的减少,所有这一切,都让企业主意识到,提高设备的自动化程度,降低对员工的依赖度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趋势。
有专业分析告知,西方发达国家7.7亿劳动人口年创造社会财富36万亿美元,人均46753美元;我国9.3亿劳动人口2010年创造的GDP折合成美元为6.04万亿(397983亿人民币),人均6495美元,发达国家人均劳动人口创造的社会财富是中国的7.2倍。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除了生产者的职业精神与技术素养外,也同设备的自动化程度不高密切相关。以商业轮转印刷机的操作人员配置为例,我国一般是7人1机,日本却是5人2机,14个劳动力在干发达国家5个劳动力在干的工作。在收纸部我们安排2名员工负责抄纸,他们是安排2台机器人;我们是人工清洗橡皮布,他们则是半自动甚至是全自动清洗,如此,人均劳动生产力自然就高,对人的依赖度也大大降低。
长期来,我国印后生产的手工化程度本来就比印刷要高,在承接海外的印刷订单中,相当一部分就是供儿童阅读的手工书。现在,因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提高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减少用工成本、提高劳动生产力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印后设备在现行生产中的应用
印后加工是大部分印刷产品在印刷完成后的必需工序,撇开特殊产品(如票据印后的分切与撕裂)的印后加工外,现时我国书刊与包装印刷企业普遍使用的印后加工设备大致有切纸机、折页机、无线胶装机、精装联动线、骑订生产线、模切机、糊盒机、烫金机、覆膜机、……,差别在于生产设备是国产还是进口,运行速度的快慢与质量的高低。
实事求是地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民营印刷机械制造企业发展得很快,而且因为制造精度上的差别,我国印后设备的制造能力要远大于印刷设备的制造能力,虽然属于自己原创的印后加工设备不算多,但仿制并在此基础上改造发达国家的印后加工设备几乎比比皆是,质量大体能满足生产要求,有些还可以做到为外商贴牌生产。近年我国出口的印刷机械中印后设备的比重就相对较高。
面对劳动力成本上升,为了追求生产效率,当然也是为了应对人员流动过快的情况,印刷企业在印后设备的更新改造上步伐很大,因为,这些设备的投资费用不算大,投产后员工的使用量却可以大大降低,而且还有助于保证产品质量。上海有家名叫“艾登”的民营印刷企业,原来为了满足客户的交货期要求,装订业务外发严重,印后加工挣不到什么钱,近年来,他们对印后做了大力度技术改造,结果加工能力大大提高,装订业务不仅不再需要外发,还能为企业带来可观的利润。技改后的印后工序成了企业最不用操心的环节。
在近期印后设备的技术升级中,书刊以出书速度更快的椭圆形包面机取代原来广泛使用的圆盘包面机居多,当然也有购置精装做壳设备的;在包装印刷领域,则是使用模切设备替代原来的手工清废。按照申威达切纸机械公司的介绍,他们公司新推出的自动振纸切纸系统在国内也销售见好,因为,振纸设备的采用既可以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又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确实是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明智之选。
在近段时间里,还有两款印后设备的销售状况值得关注:
其一、伴随着网络阅读的发展,书刊印刷企业开始转向兼做包装印刷,因此,像模切机、糊盒机等有别于书刊印后加工的基本生产设备这几年的销量在增加,当然,这只是转型过程中的阶段性现象。
其二、伴随着监控装置价格的大幅下降,以往由人工完成的半成品与成品检查改由设备自动检测,这类设备的销售也在增加,这也催热了检测设备的制造厂家。可以肯定,随着这些设备批量生产后成本的进一步下降,用设备替代人工检查的比重必将更大。因为采购设备是一次性投入,用设备完成产品检查对质量更有保证,生产效率也更高。
[时间:2012-10-16 来源:OFweek工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