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迷增多 军事图书出版市场不断升温

出版印刷军事

 
“军迷”的增多,让军事图书在书店占有一席之地。章红雨 摄
 

  军事类题材始终是图书市场不断升温的出版选题。特别是从开卷数据对军事书每年的动销情况所做统计来看,旧书在不断地再版,资源在被重复且充分地使用。从军事类题材本身的资源特征来探究这一现象的本源,则可以这样认为:战争的残酷和神秘注定了某些特定选题有着永远挖掘不尽的资源和孜孜以求的读者。同一战事往往因解读角度不同会引出新题材,即使是相同题材的相同作品也会不断有新读者出现。对于出版社来说,这样一个资源丰富、观点多维、读者群稳定的领域,无疑值得重点关注。

  军事图书可分为军事文学、军事科技和军事社科,不过对编辑来说,也许从题材角度对图书进行细分更容易发现读者的兴趣和图书销售的着力点。比如兵器舰船是军事题材,将帅传记也是军事题材;战事回忆是军事题材,战争反思也是军事题材;可以用报告文学的方式去记载一段战争,同样,也可以用虚构文学的方式去反映战争所带来的影响;可以口述实录,也可以客观评价,等等。对如此广泛的题材进行细分,难免会不尽完整,但是考虑到无论怎样细分,总会有一些题材在内容或理念上有所重合,比如口述实录也可以是对战争的反思,虚构文学同时也可表达军事政治理念。所以从军事图书出版题材看,可以归纳为十个细分类别热点。

  兵器知识 这类书常见且有人缘,因为往往图文并茂,故经常在吸引兵器爱好者购买的同时,对少儿读者也有一定吸引力。比如《深度揭密——世界先进战备》为引进版图书,2011年7月出版。从当当网的购书评价中可见,此书大多为家长为儿童购买,虽不以儿童书面目出现,却吸引了众多少儿读者。同类书还有《简氏》系列兵器鉴赏指南、《武器百科》、《大国航母》、《全景二战-王牌武器》、《世界轻武器精粹》等。

  将帅人物传记 在各个领域里都有名人效应,图书当然也不例外。一位有影响力的将军的生平和他的作战经历,或者一位政治家以及他所策动的战事,会吸引多少读者不言而喻。实际上,一些人物传记书的畅销,一方面是因为读者对传主本人的好奇,对历史和战争细节的好奇,另一方面也不得不考虑到作者因素对图书的影响。子女写父辈,会包含更多的亲情和不为人知的细节,比如张爱萍将军的儿子张胜所写《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罗荣桓的儿子罗东进所著《我的父亲罗荣桓》,聂荣臻的女儿聂力所著《山高水长:回忆父亲聂荣臻》等,因为有亲情间的私密对话,而这些对话又多涉及战争年代的人物、事件,角度较为私人,读者的阅读感受就会亲切而从容。有出版社从选题系列的角度为这类书起名叫“父辈丛书”,也是从读者心理出发,认为这样的题材、这样的书会刺激更多普通读者的阅读欲望。而从记者的角度所著传记则更多了理性和对历史的评价,如美国著名记者罗斯·里特尔的《毛泽东传》是海外诸多毛泽东传记中最为畅销的版本,这不仅因为传主是毛泽东,更因为里特尔是西方记者,他所描绘的毛泽东不仅依据史实,更加入了他本人对毛泽东的认知,描绘出“他脑海中想象的毛泽东的真实整体画像”。此外,一些成系列的将帅录,是读者了解一支部队,一场战争,甚至一段历史的入口,对于特定的读者群会有独家吸引力。比如《一将难求:四野名将录》,因为有对刘亚楼、贺晋年等人军事生涯的描述,且有战争亲历者的口述实录而受关注。

  战争纪实 任何一场战争,无论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都会有秘密——战争的双方都有在当时当地不能向敌人公开的秘密,而这些秘密在多年以后,在这场战争已成为历史的时候,将不可避免地被后人挖掘出来,当做史料、当做故事来研究。比如《二战全史》、《二战之谜》、《二战意大利爆笑史》、《朝鲜战争内幕全公开》、《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你不了解的抗美援朝》、《金门之战》等。《远东朝鲜战争》、《三十八军在朝鲜》、《三十九军在朝鲜》等朝鲜战争题材的图书则因作者权威,销量也不错。2005年以后,中国大陆的军事图书有了一个特别鲜明的变化,在抗日战争中国民党抗战战场的战役、将领、老兵的题材被关注,《一寸河山一寸血》、《突破缅北的鹰:中日史料对照下的中国驻印军归国之路》等很多类似图书以解密的姿态进入读者的视界。

  战争反思 人们对战争的关注,一方面出于恐惧,另一方面则出于好战。而国防思想的形成,也许正是两个方面交互斗争的过程和结果。《盛世狼烟:一个空军上校的国防沉思录》、《不战之困》、《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美国人的反思》、《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丘吉尔)等图书所体现的是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国防的忧虑。《盛世狼烟》和《不战之困》的作者戴旭在反思战争的同时,将他的国防观念传达给读者,在网络书店的购书评价中,有读者这样写道:“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作者对祖国命运的关注,对民族未来的关切,强烈的忧患意识,不断的思考,并提出建议,大声疾呼,呼吁国人重拾尚武精神。赞!!!”这也许正是战争反思类图书受到读者喜爱的原因。此外,凤凰卫视战地女记者闾邱露薇的《利比亚战地日记》也是一定程度上对战争的反思,记者用客观中立的态度记录下她所看到的战争中的人,要传达给读者的是这样一种观点:稳定的社会对个人最重要,普通百姓是战乱最大的受害者。

  口述实录 做口述实录采访的记者或作家,实际上是在跟时间赛跑。每一场战争都有亲历者,他们对自己所经历的战争的回忆是对历史最真实的还原。也许会因为立场不同,观点有失偏颇,也许会因为记忆的损失而有遗漏,但无论如何,他们是亲历者。《我认识的鬼子兵》、《最后一批人》、《最后一次集结》三本书、三群人,在同一个历史背景下、同一场战争中,代表不同的战斗部队,他们的口述实录足以还原一段信史。《基辛格越战回忆录》、《张学良口述历史》等口述实录形式的自传弥足珍贵,一个老人的回忆本已珍贵,更何况是一个历史的创造者,至少是一个重要参与者的回忆。此外,近年来,一些对于战争中的无名英雄和战死异乡的战士的关注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例如《送八十四位烈士回家》就是这样一部作品,作者鲁顺民以口述实录的方式记录了王艾甫为八十四位烈士寻访亲人的故事。

  古代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鬼谷子》等中华传统军事思想和谋略作品,被改编成各种版本、各种体裁的作品,却始终畅销。市场上一直有声音的作品有:《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鬼谷子大全集》、《三十六计详解》、《诸葛亮兵法详解》、《素书谋略全本》、《兵以诈立:我读〈孙子〉》等。虽然品种多,但可以看出的是,对古代军事思想做了精加工的少,多是简单的品种重复,只是因为读者众多而提供了多种选择性罢了。

[时间:2012-10-09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