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出版集团未来十年的发展战略

中国出版集团

  读者眼中的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是中国出版业的“国家队”。它拥有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等老字号以及“人”字号、“国”字号的出版品牌,不断为社会奉献“双效”俱佳的精神文化产品。出版业者眼中的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不但拥有优质的内容资源,在体制改革、文化创造、产业规模、经营管理等方面取得的成绩更让人竖起大拇指。

  作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的掌门人,如何看待和评价集团公司10年来的风雨路程,如何壮写未来10年的发展蓝图?集团公司总裁谭跃在洞察产业发展趋势、感知市场脉动的睿智中,为这些疑问给予完满的解答。

  1.过去10年,集团公司销售收入从24.34亿元增长到59.34亿元,增幅144%;利润总额从1.64亿元增长到4.16亿元,增幅154%;资产总额从46.15亿元增长到96.29亿元,增幅109%;所有者权益从13.01亿元增长到36.87亿元,增幅183%。

  中国出版集团从破茧而出到发展壮大的10年风雨路,见证了传统出版的变迁与改革,见证了数字出版的冲击与挑战,也见证了中国文化的繁荣与走向国际的历程。出版业风云变幻的10年间,您如何评价中国出版集团改革发展的成绩?

  我是这个集团的后来者,过去就对它充满敬意,现在因为工作关系,也对它作了些研究。可以说,10年间,中国出版集团在体制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上实现了新跨越,在文化创造和文化导向上作出了新贡献,在产业规模和综合实力上实现了新发展,在经营管理和内部建设上开创了新局面。

  (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并举,打造合格市场主体。过去10年,我们完成转企改制的历史任务,制度创新绩效显著。按照中央部署,于2002年4月组建集团,成为第一批中央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2004年成立集团公司,全面实行“事转企”的企业化改革,管理体制实现历史性、根本性变化;2011年正式成立股份公司,向主营业务的股份化、市场化迈出了重要一步。

  转企改制,最终目的是重塑市场主体。10年来,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入手,集团公司明确了行使出资人的权利,科学确定和理顺与所属企业之间的关系,不断完善两级法人治理结构,不断深化计划决策、经营管理、绩效考核、责任审计和资产管理等方面的机制创新。建立了包括“双效”业绩考核办法在内的一整套经营管理制度,在集团公司内部初步形成了产权明晰、权责明确、运转流畅、管理科学的经营管理体系,建立起企业化、公司化的基本体制,促进集团内部由“物理变化”向“化学变化”转变。

  (二)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坚持做强出版主业。过去10年,集团公司出版主业挺拔壮大,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全国领先。出版规模不断增加,图书年出版总量从4663种增长到12901种,增幅176%;2011年,集团公司在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国家古籍出版项目资助、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第三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等国家级项目的评选和表彰奖励中连获“七个全国第一”,始终以7%的市场占有率在全国图书零售市场名列第一名。集团坚持把内容生产作为立身之本,精心打造一批代表国家最高水准的优秀出版物。其中《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中国大百科全书(二版、简明版)》、《二十四史暨清史稿点校工程》、《辞源修订工程》、《中国美术全集》、《中国当代作曲家曲库》等国家级的标志性重大出版工程,充分展示了“国家队”的使命意识和强大实力。同时,集团在推进数字出版资源建设、承担国家重大数字出版工程等方面也走在了国内出版界前列。

  (三)对内整合和对外重组相结合,不断增强竞争实力。过去10年,集团公司经济总量实现大幅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集团遵循做大做强的发展之道,通过内部裂变和外部扩张发展相结合,持续创新发展路径。集团大力发展进出口业务和艺术品经营,通过战略重组和资本运营延伸相关产业链条,着力构建主业强、辅业兴、百业旺的多元发展格局,不断增强集团公司整体实力。

  2008年,集团公司将荣宝斋从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分立,为荣宝斋实现更大发展创造了条件,荣宝斋在上海成立拍卖公司首拍突破10亿元,积极推进“五年十店”工程(即力争在全国重点城市布局,成立10家旗舰分店),此外还设立了荣宝斋礼品店、荣宝斋书店等实体店,积极拓展业务范围,荣宝斋销售收入从2008年的不足1个亿飙升至2011年的6亿多元;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与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则通过实施重组,进一步巩固了集团公司在出版物进出口和海外经营的优势地位,有效避免了内部竞争,扩大了市场份额。集团公司各所属单位立足于专业化发展,在发展模式上大胆探索、认真论证、审慎推动:商务印书馆成立了成都分馆、南宁分馆等京外机构,各分馆和分公司2011年出书品种占比超过全馆7%;中华书局抓住《月读》刊号获批的机遇,顺势成立新阅读分社,开发领导干部读物,还成立中华书局西南编辑所等分支机构积极开发外部出版资源;人民音乐出版社完善音像“定制生产”运营模式,初步形成作曲家、歌唱家、演奏家、各院校团体赛事四大产品线,还在上海成立分公司,不断拓宽业务范围;三联书店积极向外拓展,和江苏、山东、河南、黑龙江、青岛四省一市建立战略合作联盟,在黑龙江、辽宁设立六家图书零售店,在台北设立特约经销店和图书销售专柜,在上海成立分公司。

  集团组建数字传媒有限公司,进军数字出版;组建中版联印刷物资股份公司,整合资源,实现纸张物资集约经营;组建中版教材有限公司,提高集团公司在教材市场的竞争力。集团公司及所属企业积极盘活资产存量,开展多元化经营。完成总部大厦、荣宝大厦、上海东方维京大厦和上海中国出版集团蓝桥创意产业园的4大资产运作。集团初步实现内涵式增长和外延式扩张的跨越式发展,壮大了整体实力。

  通过不懈努力,集团公司销售收入从24.34亿元增长到59.34亿元,增幅144%;利润总额从1.64亿元增长到4.16亿元,增幅154%;资产总额从46.15亿元增长到96.29亿元,增幅109%;所有者权益从13.01亿元增长到36.87亿元,增幅183%。

  (四)渠道与产品两翼齐飞,国际化基础初步奠定。过去10年,集团公司“走出去”工作成效显著,国际传播能力不断增强。版权输出总量由2003年101项增长到498项,同比增长393%。出版物进口由2003年9027万美元增长到17116.16万美元,同比增长89.61%;出口由2003年702万美元增长到1080.94万美元,同比增长54%。海外分支机构数量由2003年23家增加到29家,初步形成跨国跨所有制海外出版发行网络,为集团国际化战略奠定良好基础。打造了一批国际市场的“明星产品”:《山楂树之恋》输出了12个国家和地区;《于丹〈论语〉心得》输出了28个语种、33个版本,法语版连续25周登上翻译类图书销售排行榜;中国优秀当代文学作品成功输出到世界文学出版机构的三甲——哈珀·柯林斯、兰登书屋和西蒙·舒斯特公司。9家海外出版公司以英、法、德、日、韩5种语言出版集团图书500多种。

  2.纵观中国书业,各种条件、各种力量正在酝酿着大变局。未来 10 年是见高下的10 年,是重新划分市场的 10 年,也是大小分化、强弱分野、趋向于重组,最终落笔在联合的10年。

  您说过,形势分析至关重要。把握形势有两个关键,一是找准观察点,否则将眼花缭乱、纷繁无序,不得要领;二是察形以观势,通过已经发生的形,参透蕴藏其间的势,在形与势的联系中把握形势的本质。那么,在中国出版业各种纷繁复杂的“形”的背后,您看到的“势”是什么,如何察形观势、顺势而为、乘势而进、争势而上?

  司马迁说得好,“无财作力,少有斗智,既饶争时”,中国出版集团发展到今天这样的规模,“争时”尤为重要,“争时”就是“争势”,就是抢抓机遇、敢夺机遇、善谋机遇。当前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研究和把握的,是以下五个观察点。

  第一是全球化。这是由四五百年前欧洲几个岛国向外扩张所启动,随后由两次工业革命所推动,又被两次世界大战所阻断,再由二战以来商品跨国、市场跨国、资本跨国、产业跨国所催化,最后由数字网络技术加速度,从而成为不可逆转的全球性经济互通、文化互融、观念碰撞的世界潮流。在这个趋势中,中华民族看到了自己的战略机遇期,中国出版业也由此看到了自己的未来。现实地看,整个世界的文化状况仍然是“西强我弱”,中国出版“走出去”必须积极而审慎,国际化的路子必须要更多地研究“借船出海”、资本联合、项目合作的方式。要在合作中“结缘”,在合作中“借力”,在合作中积累经验,培养人才,逐步打开国际市场,形成文化传播和影响力。

  第二是城市化。城市化的推动力是工业化,城市化的本质是农民市民化、市民知识化。没有人能够测量七八亿农民跨越这一门槛后,其需求的广度与深度,可以测量的是,发达国家城市化历程一般在一二百年左右,所以经济学家们预测中国的城市化至少还得30年。在这个背景中,教育的需求、阅读的需求、文化的需求被培育起来;在这个进程中,现代书业、内容产业、文化产业被催化起来;在这个阶段里,思想的创新、观念的变革、创意的冲动被激发出来。一句话,创作、创意、创新的活力在城市化中将会越来越生机勃勃,图书出版、内容生产、文化产业,可谓得其时、获其位,必将登上自己繁荣的舞台。

[时间:2012-10-09  来源:大佳网]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