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电子书包”跟减负没多大关系

电子书包

  据报道,番禺区在4所中学试用“电子书包”,沉重的教辅书本将被轻便的电子终端替代。在4所学校里首批共有千名学生参加试点,费用全部由区政府“埋单”,学校不收取学生一分钱。

  作为数字化教学的尝试,“电子书包”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重要革新。“电子书包”能够提供丰富而及时的教学资源,界面友好,方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使学生的学习也更为个性化。

  电子书包虽有如此之多的优点,但还面临着诸多更为现实的问题。最关键的则是电子书包的成本。电子书包设备并不便宜,加上网络使用费、系统开发费用、电子资源版权费等等,相对于传统的课本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投入,这是农村和落后地区的学生难以负担的,城镇的学生也未必愿意负担。现阶段由财政负担或许是不得已的做法,但是,在很多地方连课桌都要自带的情况下,将财政花在所谓更为先进的“电子书包”的试点上合不合适?事前有没有经过充分论证?

  如果电子书包加以全面推广,现在捉襟见肘的教育投入未必负担得起,因此难免会转嫁到学生身上。但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强制推广不仅有违现行法律法规,也增加家长和学生的经济负担,而且会进一步加大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教育差距。

  总之,无论是谁埋单,都会形成一个新的教育产业利益链。据报道,上海某学校进行电子教学,学生家长不得不按照学校规定的型号购买一台三星平板电脑。平板电脑并非低端消费品,可见围绕在电子书包周边的利益链是多么具有诱惑力,也不难理解为何拴在这个利益链条上的厂商、学校和政府对电子书包是如此热衷了。

  即便我们认同财政支持电子书包试点的合理性,那么选择试点学校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是这4所学校而不是其他?家长和学生是否能自主选择参加或不参加试点班级?学生不能成为教育试点的“小白鼠”,他们应该有选择何种教学方式的权利。如果强制进行试点,到最后试点效果不佳,影响了学生的升学,教育部门和学校该不该负责?

  总之,电子书包带来的只是教学方式的变化,只是由黑板、粉笔、书本的教学变成了ePad、投影仪、电子作业的教学,整个教育体系、教学模式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只要应试教育体制不变,所谓的减负举措多半都会沦为“减轻书包重量”的代名词。没有谁会认为不背十几斤重的书包就是减负,也没有人会天真地认为在电子产品上学习和提交作业就能将学生从书山学海中解脱出来。教育改革的着眼点应该集中在如何将财政更多地用在教育资源的均衡上、如何改变应试教育对学生的桎梏,而不是在这些只起辅助作用的工具上下功夫。

[时间:2012-09-17  来源:新快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