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阅读方式是否已经离我们远去?传统出版业和数字出版业是否可以并存?传统出版企业如何开展数字出版业务?8月30日,在第四届山东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山东出版集团以“加快数字出版繁荣发展”为主题举办了数字出版论坛。来自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业界的专家学者与山东出版集团的记者、编辑等业务人员展开研讨与交流。
数字化转型大势所趋
“我去年买书总共花了6块钱,其余都是通过手机和iPad看电子书。”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柳建尧称。以英国 Pearson、德国贝塔斯曼等全球知名出版商为例,柳建尧分析了国际出版业在数字化时代的转型,向国内的传统出版从业者发出警示。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孙寿山在论坛致辞中表示,当前,随着网络技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各种新技术在新闻出版业应用融合不断深入,我国数字出版业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开始步入高速发展阶段。
调查显示,2011年中国18至70周岁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38.6%,比2010年的32.8%上升了5.8个百分点。数字阅读的兴起和普及,为数字出版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新闻出版总署科技与数字出版司数字出版处副处长王强认为,数字出版的新产品、新形态和新服务正在不断出现,已形成包括电子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原创网络文学、网络教育出版物、手机出版物以及基于各种移动终端的数字出版物等众多产品在内的较为完备的数字出版产品体系。“目前3G时代的到来,使手机出版一举成为发展最快的数字出版形态。”
“中南大学中国文化产业品牌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表明,2010年中国数字出版总产值已突破1000亿元(2000年15.9亿元),比2009年增长约25% 。”北京天智通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EO李极冰指出了国内出版行业发展的数字化趋势。
国外知名机构 数字化之路的启示
和任何行业的转型升级一样,传统出版业数字出版的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作为长期从事数字出版产业政策和规划研究,致力于推动传统出版业升级转型和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专家王强认为,传统出版业存在以下弊端:产品形态单一,盈利能力差;数字版权关系混乱,内容商业化开发不足;关键技术研发落后,缺乏核心竞争力;应对国外挑战能力不够,缺乏危机感;产品创意创新不足,缺乏吸引力。这些都成为阻碍传统出版业升级转型的“绊脚石”。
探索出版业界的转型之路,国外的经验也值得借鉴。柳建尧以2011年日本讲谈社、小学馆、集英社等20家日本出版社筹组成立合资公司为例,提出各家出版社可以在新公司内共享彼此在电子出版方面的经验,提高国际竞争力。新公司还负责建立和维护内容数据库,向电子书店提供内容等业务。2011年秋天,亚马逊出版122本各种题材的书籍,提供印刷版和电子版两种版本。这也意味着亚马逊已经成功打通了从作者到读者的全部产业链,它将正式成为各大出版社的竞争对手,而这些出版商都曾是它最重要的供应商。
“国外知名出版机构的转型给我们带来有益的启示。传统出版商和网络信息服务商应互相渗透、融合;出版集团在依托内容的基础上,要更重视信息技术平台、数据库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服务;出版商在数字内容和服务领域的联合,将是出版业向数字化转型的一种有效模式。”柳建尧称。
数字出版产业的资源 掌握在作者手中
“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短期看终端,中期看平台,长期看内容。加大数字出版内容建设是产业发展的根基所在。”孙寿山指出内容建设对于数字出版的重要性。
李极冰认为,和数字出版相比,内容也正是传统出版社的优势所在。国内数字出版市场上,传统出版社在内容上拥有很大的优势,具备书籍的挑选、分类、编辑、策划、推广等能力,这些恰恰是平台商所不具备的。所以即使在数字出版时代,出版社也不会消亡。
内容真的是传统出版业的核心竞争力吗?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审、中国音像协会光盘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王勤并不认同,“传统出版业认为只要紧紧抓住内容资源,就永远保有对数字出版的话语权。其实多数出版社并不真正拥有内容资源优势。出版社只是内容的整理者和加工者,通过书号这一‘资源’掌握并发布内容,但真正的资源其实掌握在作者手中。”
王勤称,不少出版社建社几十年,出版图书总量几千本。但由于许多内容零散、陈旧,使得不少出版社在重签作者网络信息传播权时阻力重重,加之续签所需的高昂成本,出版社内容资源的重新获取和数字化就面临很大挑战。
“百度、谷歌等技术提供商,都在由技术提供商向内容提供商转型。”柳建尧说,“这在电信、互联网等领域已表现得十分明显,在数字出版领域应该只是时间问题。”
[时间:2012-09-09 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