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年步步高——记成立三周年的北京华联印刷有限公司

  2001年4月,具有百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企业中华商务联合印刷(香港)有限公司宣布了其进军北京的重大设想将变为现实。同年7月,与中国印刷总公司的合资项目北京华联印刷开始破土动工。2002年8月,仅用一年时间就建成的华联印刷宣布正式营业。消息传出,在业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作为该事件的主角——北京华联印刷备受关注,一是华联印刷当时投资2.5亿人民币的巨大投资,让业内人士对华联印刷会给北京及北方市场带来怎样的结果产生疑问;二是华联的两大股东在国内都是知名的印刷企业,在经营管理上有很多独到之处,其本身就长期受到业内的关注。随后的三年中,面对竞争白热化的印刷市场,华联印刷的每一点发展和进步始终都被业内外人士的瞩目、期盼并见证着。

  凸现华联印刷品牌效应

  华联印刷遵循“精品印刷、全面印刷、快速印刷”的服务目标,遵循“以客为尊,以质取胜”的服务承诺,三年来为出版社、杂志社印制了各类产品7000余个,其中有《中国国家地理》、《大众摄影》等主流杂志近百种。同时在商业印刷、海外印刷等领域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经过三年的逐步发展壮大,公司已达到年印刷500万色令、装订书6000万册的生产吞吐量,销售额每年可达2.5亿元,并将以10%的速度增长。产品也多次在国际、国内获奖,例如,《中国美术馆藏民间剪纸》、《无锡彩塑精选》、《中国国家地理》;《生活速递》获第十五届香港印刷大奖;《中国壁画百年》获美国PIA Award奖;《书本科技馆》获第二届亚洲印刷大奖、第六届全国书籍装帧装订工艺金奖;《天下之脊》获第六届全国书籍装帧整体工艺银奖;《娄师白画册》、《张謇画册》、《天下之脊》、《书本科技馆》等获北京市三菱杯印刷质量大奖;《奧运圣火进北京》等38种产品获2004年北京市优质产品。

  鉴于华联印刷在环境治理、综合管理等方面的突出表现,华联印刷已被其所在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列为涉外人员的定点参观基地,三年来接待了海内外考察团体上百个,成为了开发区和首都对外宣传的窗口企业。作为开发区惟一一家企业被批准为首批首都平安示范
单位。

  华联印刷的领军人物一一董事兼总经理张林桂于今年4月被荣评为印刷业最高奖一一毕昇印刷奖,这既是对张林桂为印刷业所做贡献的肯定,也是对其所带领的华联印刷所取得骄人成绩的认可。

  经过三年的时间,华联印刷已成长为一家技术装备现代化、管理科学化、生产规模化的精品印刷基地。

  全方位提升管理水平

  第一年:以质取胜,创立品牌一一质量年

  华联印刷站在两个巨人的肩膀上,仍不忘把质量作为企业开启市场的敲门砖。用高质量敲开市场的大门是华联印刷在2003年的英明决策。2003年是华联印刷子2002年8月开业后的第一个完整年度,华联印刷将其定为质量年,在年初时策划了一系列的活动,计划通过实施各项计划在质量方面取得突出成效。建立起客户对华联印刷在产品质量上的信任感,树立起精品质量的品牌。这一年的活动以ISO9001和ISO14001两个体系的运行为主线。贯穿其中进行了建立流程、职能分配、制度健全、关键岗位人力资源配备、5S管理等工作,建立健全了自觉、受控、稳定的良好流程和运作机制,这种稳定、规范的质量管理不仅贯穿于产品的生产和制作过程,还延伸到成品打包装箱、运输及交付等全过程,即对所有与质量相关的过程都建立了规范的操作方法和应达到的标准。经过不断改善、完善的循环过程,华联印刷的产品质量很快稳定并提高。张林桂总经理曾分析“我们价高,我们中标”的原因,在不参与低价恶性竞争的前提下,华联印刷获得赢得很多大单的原因是高水平的质量和服务。对于很多客户来说,华联印刷就是高端产品的生产者,其质量一流,让人省心、放心。在第一年即有三个产品获得香港印制大奖、一个产品获亚洲印刷大奖就是有力印证。几年来还印刷了很多颇有影响力的大型画册,如庆祝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大型画册《天下之脊——刘邓大军征程志略》、《薄一波画册》、《王光英画册》等。在艺术品印刷方面,《娄石白画册》、《中国美术界作品全选》等均在艺术界获得了较高的评价。

  第二年:  成本行动,增强竞争力一一成本年

  2004年,华联印刷又掀起了全方位的“成本行动”。这是华联印刷提高管理、提升效益的重要步骤。

  印刷市场竞争的外在表现就是价格的再度走低并日渐透明,在成本的降低上寻找利润增长点无疑是企业提高利润越来越重要的途径。华联印刷2004年以“成本之行,始于足下”为行动纲领,以三个问题为核心展开工作,即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设备利用率,提高供应链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降低综合行政费用。 

  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设备利用率需要优化生产流程,优化调度流程,公司通过人员定岗、定编理顺了生产和业务的关系。通过随时调整日程安排表、每天召开生产调度会议等方式、随时协调解决生产瓶颈,优化调度流程,优化时间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设备利用率。在管理架构上,公司以由生产副总挂帅的厂务部统领所有生产环节,包括生产计划(调度)、各车间生产、全公司及全过程的质量、设备管理和维修、后勤发货等,可最大限度地协调生产关系,生产调度最为直接、最为有效,设备故障响应时间最短。

  在供应链方面,华联印刷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去理顺,这主要包括物料的采购、产品的外加工、运输的外包、服务的外包等等。设立采购委员会审查和批准供应商的选择和价格,把握主要物料的价格趋势,对大的采购项目进行把关。日常的主要采购项目,都是由总经理亲自把关控制的。公司与主要供应商都建立起了战略联盟的合作关系,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公司可享有最优厚的价格和最短的供货周期。在外协加工供应商方面,也是通过实地考察确定长期的合作伙伴,并达成战略联盟关系,保证产品在外协加工时,质量和周期都有很好的保证。还有包括运输的外包,服务的外包等等,都按着招标确定、专人跟踪、采购委员会审查的流程进行。

  降低综合行政费用在企业的运营中也是不容忽视的,华联印刷在水力、电力等能源的合理使用方面进行了细化分工责任到人。对一些具体的项目如快递费用、电话费用等都成立专责项目组,对项目进行分析和改进,以找到最佳的成本控制点。

  公司通过成本行动,在员工中建立了人人关心成本、自觉节约成本的意识,  “一张纸、一滴墨,成本关联你和我”深人人心,节约成本已成为员工自觉的行为。公司在经营的第二年即取得了可观的利润值。

  第三年:精细管理,  管理的提升一一精细管理年

  企业有了好的质量管理和成本控制,就有了生存的基础。但往往企业的各项管理又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要全面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并不是单靠质量和成本的控制就能奏效的,而且,在质量和成本的管理过程中,也会遇到必须解决的一些其他难题。为此,公司把2005年定为“精细管理年”,提出精细管理即精细、细化管理到各项工作。通过各种形式找出无效管理、不合理管理、粗糙管理和重复管理的现象,然后制定出有效管理、合理管理、精细管理、紧凑管理的措施并加以实施。通过各项精细管理措施的实施,使每一项与经营、生产、采购、行政、人事、运输等指标有了量化的改善。

  在实际推行过程中,  以“做好每一件小事,做好每一个细节”为宗旨,以“精细管理、人人管理、有效管理、稳定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为方针和目标,围绕所有工作都要求去缜密思考,找出最佳过程或方法,如对报价的精细管理,对接待工作的精细管理,对会议的精细管理,等等。推行精细管理发挥了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带动了各级管理者的管理意识,提高了他们的管理水平。精细管理的过程是全面提升管理水平的过程。正在进行的精细管理已在很多方面取得了成效。

  构建良好企业文化

  做企业就是在做文化,一个成功的企业背后一定有着核心的企业文化在支撑,这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是企业的灵魂。华联印刷在成立伊始,就确定了“团结协作,廉洁忠诚,拼搏务实,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并一直将这种企业文化精神通过各种形式转化成为每位
员工都认同的价值观。

  进入华联印刷,十米高的雕塑《彩炬》挺拔、壮观,周围种满了常青灌木.独具匠心设计的“彩炬”,不仅代表着华联人的激情,更鼓舞着华联人如奔放向上的火炬一样,跳跃、攀登、进取、迎接挑战。走在华联印刷的办公楼内,你会发现每一个角落都精心安排了与其环境相适应的装饰品。在华联印刷大厅内有一个“园内园”,名为兼六园,颐名思义其意为聚天南海北五湖四海之员工,聚天地上下左右之灵气,成就一个充满活力、充满竞争力的优秀团队。这一系列经过用心策划的环境,如果不是看到车间里开动的机器,很难把这种工作环境和印刷企业联系到一起。应该说,员工们对质量的精益求精态度除了来自于对他们的有形的培训和教育之外,这种外在环境的熏陶也起了重要作用。环境的经常改善不仅使员工保持激情和热情,还可以感染客户,使客户感受到企业做事创新的态度。

  华联公司的员工刊物记者每期必读,这本杂志主题积极向上,设计精致细腻,刊登的既有总经理稿件,也有员工心声;一个普通员工的作品能刊登并印刷在杂志上,传递到很多人手中,看似一件小事,却增强了员工的自信心。三年来,不论是客户,还是其他客人,来公司参观时随手翻阅一下这本刊物,即可感受到另一个丰富多彩的华联印刷。

  企业文化会感染客户、影响客户。在对待客户方面,华联印刷提倡以客为尊的经营理念。以客为尊不仅要尊重客户,满足客户需求,更重要的是要与客户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在平等、互利的前提下进行长期稳定的合作。华联一直所追求的就是成为艺术家、画家、摄影家、设计师交流的平台,生产只是产品实现过程的一个环节。为此,公司不定期举行各种摄影、书画展,开辟了专区设名入画廊,以此实现与艺术家更好的交流和沟通,共同创作出更多的精品佳作。三年来华联印刷在与设计家、艺术家沟通上做了很多工作。比如曾获得第六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及评奖整体工艺银奖的《天下之脊一一刘邓大军征程志略》是一套大型制作的精装书。华联印刷参与了此书的印刷与后期制作,此套书无论是从材料、还是印刷和装订工艺都堪称上乘,这是以各方专家以华联印刷公司为平台边研究、边实验、边制作的成果。同时,公司每年都有计划地请一些装帧设计家到公司交流、讲课,或积极参加相关的社会活动,还一直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图书订货会和国际图书博览会。多方位建立与艺术家、设计师沟通的渠道,并通过展示产品,结识客户,与出版界、艺术界搭建密切合作的平台。

  在三年时间的发展历程中,华联印刷也经历了、感受了变化的市场、人员的流动等各种各样的挫折,张林桂总经理将其所撰写的近60余篇文章汇集而成《立即行动》一书,该书不但记录了华联印刷的发展足迹和对企业管理和价值观的认同,更是从另一侧面体现了华联印刷艰苦奋斗的价值观,爱岗敬业的做事态度。

  先进技术与客户共增值

  华联印刷从建设之初就非常注重数字和网络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并在硬件、软件及人才上都给予了很大的投入,在技术上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并使之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客户。华联印刷已将数字网络技术成熟地应用在印前技术方面。他们应用网络传输技术和CTP技术相结合,使用网络传递客户文件,接收后直接使用CTP技术制版,缩短了制版时间、减少了人员、提高了质量,缩短了与客户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距离。无论客户在国内还是国外,也无论他是在国内的哪个省市,客户只需将编辑好的文件放到专业的网络平台上,印前环节进行下载后就可进行后续打印数码样和直接制版的工作。这一技术的应用使得华联外地、海外业务量迅速增加。这一技术在大批量杂志的应用上也体现了无可比拟的优势。通过网络传输技术直接制版,大批量杂志既节省了制版的时间、还可以由深圳中华商务同时分印南方各省市的印数,并在南北方同时发货,整个过程节约的时间在发行上具备了绝对值的优势,实现了公司与客户的双赢。

  先进技术不仅用于生产,也广泛应用于生产管理、物料管理等方面。华联印刷建立了内部局域网,公司内部业务信息、生产信息及其他所有信息的传递都是通过局域网平台,资源在允许的范围内共享,基本上做到了无纸化办公,这使得信息沟通快。并且节约了成本。

  华联印刷三年走过来,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不仅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而且积蓄丁发展后劲。羽翼渐丰的华联印刷将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在高档书刊产品市场上进行大步扩
张。

[时间:2005-08-18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