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当时煤气价格是10美分/加仑,一张电影票是20美分,而当年最畅销的精装本图书,约翰•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则售价2.75美元。对于一个失业率高达20%的国家来说,图书简直就是不可思议的消费。
但有一天,罗伯特•格拉夫改变了这一切。1939年6月19日,这位身材高大,充满活力的企业家在纽约时报上推出整版广告,题目是“纸皮书,改变纽约人的阅读习惯”。该广告是配合一家新的出版公司——口袋书店的商业战略,该公司总裁格拉夫计划在美国市场推出10种纸皮书,其中包含经典和现代类型,这些书的定价仅为25美分。
格拉夫的商业伙伴西蒙•舒斯特对此并没有充分的信心,即使包括英国企鹅公司、德国信天翁出版公司在内的一些欧洲出版商为此推波助澜,纽约的出版商依然不看好这种廉价脆弱的图书将进入美国市场。
事实证明他们错了,仅仅一周以后,口袋书店就售出了10万本书,即便业界仍对此持怀疑态度,纸皮书已经改变了美国阅读面貌。
新书出售中
如果平装书要在美国获得成功,它必须采取新的模式。格拉夫非常熟悉图书经济学,他知道印刷成本之所以高,是因为销量低,如果印制10000本精装书,每本成本约为40美分。由于美国只有500家书店,且大部分集中于大型城市,较低的需求也影响了收支平衡点。
英国的情况则完全不同。四年前,企鹅公司创始人艾伦•莱恩就已经采取纸皮书装订,并在火车站和百货公司销售。运行头一年,莱恩就销售出三百多万本平装书。
数量是关键。格拉夫知道,如果能够印制10万本平装书,生产成本就会降至每本10美分。但如果读者数量不能达到上千的规模,纸皮书永远无法实现盈利,而如果仅仅依赖于书店,图书销售规模又无法做大。因此,格拉夫打算借助杂志分销商的渠道优势,将纸皮书分散到报摊、地铁站、药店和其他郊区范围。另外,销售纸皮书不能采取一种曲高和寡的方式,格拉夫避免采取庄重的封面样式,除了出版商logo和必要的图示,没有任何多余图像。
即使纸皮书测试已获得成功,精装书出版商仍然对平装书的理念嗤之以鼻,他们更希望将纸皮书作为精装本的重印本。“我们应该告诉大家,纸皮书的做法是不行的,”在口袋书店推出纸皮书不久,一位匿名出版商就发表这一看法。每销售出一本纸皮书,精装书出版商就从每本书中获得一分钱的版税——与作者五五分成。口袋书店同样从每本书的销售中获得一美分收益。
1939年,格拉夫接受《出版商周刊》采访时表示,他已经收到大量外地经销商的请求,美国人疯狂地消费25美分的平装书。口袋书店在1944年9月销售出10亿本平装书,在全美7万个销售网点铺货。虽然平装书没有精装书那样具有魅力,但却能真实赚到钱。不久,其他出版商也加入到平装书市场的竞争中来。
封面故事
上世纪30年代末,企鹅公司的艾伦•莱恩遇见一位伦敦经济学院的美国研究生伊恩•巴兰塔,他的毕业论文是研究平装书业务的。1939年,因为这项研究,莱恩决定聘请他,让他开办了企鹅集团的美国分社,同年,纸皮书在美国市场出现。
开始,企鹅公司的发展并没有对格拉夫造成太大的威胁,巴兰塔在他19岁妻子贝蒂的帮助下,从英国进口母公司的图书。图书封面除了题名、作者名、企鹅logo,几乎没有太多的设计元素,这种简约的外观并没有激活美国市场。但随着二战不断升级,莱恩对美国市场运营的控制相对减少。由于从英国进口减少,巴兰塔抓住这个机会,利用企鹅品牌大量印制图书,将插图封面加入到纸皮书上,与口袋书店进行竞争。
战争结束之后,莱恩惊讶地发现自己珍视的企鹅公司品牌被印在无比俗气的封面上。1945年,他要求巴兰塔退出,重新邀请了德国出版商库尔特•伊诺克与美国维克多•韦布莱特加入,打算重塑产品形象,但最终失败了。对美国市场来说,插图是必需的,韦布莱特认为,“这种封面是为了吸引美国消费者,他们比英国人更为直接,从小到大的成长环境让他们习惯认为,即使再好的产品,也必须有很好的包装。”
平装书兴起
由于口袋书店与企鹅公司在前面铺平道路,平装书的淘金热正式拉开帷幕,一批平装书出版商陆续出现,包括大众图书馆、戴尔、福西特、雅芳袖珍图书等。1948年,莱恩离开企鹅集团美国公司,将运营权交给韦布莱特和伊诺克,后者将其改名为美国世界文学图书馆。精装书出版商紧张地注视着这家企业,担心它会侵蚀其市场份额。他们在平装书领域唯一可获利的是与作者分享的重印版税。如果其他出版商同样担心市场份额受到冲击,他们将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平装书出版商。
伊恩•巴兰塔离开企鹅公司之后,与一家精装书复印商Grosset & Dunlap接触,打算开启全新的平装书业务。Grosset & Dunlap是一家由精装书出版商组合而成的合资企业,成员包括兰登书屋、每月读书会、小布朗等。这些企业都在寻找进入平装书这一新兴市场的机会,巴兰塔到来的到来恰到好处。
[时间:2012-09-03 来源:百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