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秋:多点开花遨游数字“蓝海”

数字出版

  “从当下来看,传统出版的增长稳定但是有限,而数字出版代表了一个未知的发展空间,堪称一片‘蓝海’,传统出版企业要想谋求长远的发展,必须驶入这片‘蓝海’。”对于发展数字出版的意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党总支书记、副总编朱文秋这样概括她的看法。

  “但是,数字产品的开发,产业链非常之长,需要整合多方面的力量,需要人力、财力的巨大投入,传统出版企业涉足这一领域,面临的风险和困难也是不难想象的。更重要的是,国营出版社在经营管理机制方面,和创意企业相比,基因都不一样,希望轻轻松松地把数字出版做起来,也不太现实。”对于出版社投身数字出版的难度,朱文秋也有清醒的认识。“所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数字出版的工作有两个特点,一是非常积极,有很多产品形态的探索;二是非常谨慎,并没有贸然上马风险过大的项目。”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是国内较早试水数字出版的出版社之一。早在2005年,该社就联合技术公司为品牌图书《一课一练》推出了同名网站,获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早在2008年,该社就制定了一份数字出版发展战略规划。2009年,出版社大张旗鼓地招聘数字出版人才,以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人力基础。2010年,上海市虹口区“电子书包”试点项目启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是最早参与内容提供的出版社之一。

  “另外,在数字出版的赢利模式并不清晰的情况下,我们特别注重基础建设,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朱文秋告诉记者,该社和软件企业合作开发的ERP系统和内容管理系统都已投入使用,实现了全面的信息化管理,也为后续数字化产品的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具体产品方面,则可以用“多点开花”来形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表现。据朱文秋介绍,该社已经成型的数字化产品包括:与上海电信IPTV教育频道合作推出的付费教育节目——《一课一练》IPTV版;依托华师大社幼儿读物的丰富资源,开发的“维汉双语幼儿成长读本”点读笔系列(该产品在“第四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获得“年度优秀作品”称号);针对苹果App Store平台,华师大社开发了“华师少儿”、“解读敦煌”和“中国风”等近40款APP客户端应用软件,例如,“解读敦煌”原为由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主编的一套全面介绍敦煌文化艺术的丛书,共13册,包含了3000多幅精美照片,开发为APP产品后,更加突出了图文并茂、交互性强的特色,受到包括海外读者在内的众多用户的喜欢。

  近年来,移动阅读在国内有一波爆发性的增长,华师大社亦适时加大了与中国移动的合作,在中移动手机阅读平台上力推该社热点畅销、家庭教育、职场宝典、心理指南、休闲娱乐等类图书,包括《突然就走到了西藏》、《人类性幻想》等书都成为手机阅读平台上的“畅销书”。在日前举行的上海书展上,华师大社对重点新书采取了在“中国移动阅读基地”同步发布的方式,让读者第一时间即可在手机上阅读包括小饭著《小辰光,在康桥》,周克希译《小王子》、《基督山伯爵》、《三剑客》等图书。与中国移动的合作已为出版社带来了不错的收益。

  当然,对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而言,最大的优势还在教育内容提供方面,其数字出版的主攻方向自然也放在了教育方面。“我个人不太喜欢使用‘电子书包’的说法,而更倾向于使用‘数字化教育’这一概念。”朱文秋认为,所谓“数字化教育”,不单纯是将纸质教材、教辅转换为数字化产品,而是意味着教育方式的重大变革:即不单是教材教辅内容的载体、呈现形式、组织方式要变,包括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的组织方式都要改变。

  朱文秋介绍说,近期出版社正在开发历史课的数字教材,“我们做了一个讲宋朝城市生活的Demo,仅仅7页,我们就开了十几次会”。对于数字教材,有很多的数字化手段可以采用,但也并不是采用得越多越好,哪里采用哪种数字化手段,是很费思量的。“这比编写纸质教材复杂太多了”,朱文秋感叹道。

  “开发数字教材,使我深刻体会到,数字产品的产业链非常之长,而出版社是连结教育管理部门、专家学者、技术提供商以及老师和学生的关键节点。教育是非常专业的事,教育出版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不是谁都能够很快掌握的。华东师大出版社在传统教育出版领域居于领先地位,我们希望把这种领先地位移植到数字领域来。当然,这需要艰难的、不懈的探索。”朱文秋说。

[时间:2012-09-02  来源:中华读书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