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在报业一片唱衰声中,大众报业集团逆势而上,实现跨越发展。在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全国47家报业集团综合实力排名中,2009年进入全国报业8强,2010年进了2个位次,进入6强,2011年又进了1个位次,进入5强。我们发展报纸产业的体会是,抓住做强影响力这个关键,做大做强主业,依托主业优势,获取优质廉价资源,打通资本市场,使事业发展保持强劲势头。
报业集团经营之本就是发展报业
报业集团姓报。报业集团发展文化产业,最根本的是发展报业。报业是报业集团产业之本。
报业是个大产业。根据新闻出版总署产业分析报告,2011年,在新闻出版领域,报纸出版总收入、实现利润分别占到第四位,实现营业收入818.9亿元,利润总额98.6亿元。收入、利润全部高于图书出版业。所以报业是个规模效益很大的产业。
报业集团收入来源以报为主。在发达报业国家,如日本,报业在总收入中的占比为83.9%,其中,发行收入占57.5%,广告收入占26.4%,其他收入只占17%左右。国内的报业集团,没有系统统计,但绝大多数还是以报为主,靠报纸吃饭。
报业是利润率最高的产业之一。就大众报业集团的情况看,去年集团总收入22.3亿元,实现利润3.978亿元,利润率接近18%。其中,《齐鲁晚报》广告收入6.5亿元,利润2.2亿元,利润率为30%。2005年到2011年,集团利润年均增长40.5%。2011年利润增长放缓,增长率为9.1%,主要是为了积蓄发展后劲。这一年,扩大再生产的现金投入达到10.5亿元。
大众报业能做到这个样子,靠的是自己的一份坚守。我们一直认为,报业仍然是个朝阳产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报业是报业集团的优势业务,要“坚定不移干报业,风吹浪打不动摇”。发展报业,要调整产品结构,实现综合报纸、专业报纸的合理分布,从而培植起《大众日报》、《齐鲁晚报》、《半岛都市报》3份支柱报纸,其中,齐鲁、半岛年利润分别达到2.2亿元、1.4亿元;发展报业,要搞好区域布局,同时,以产权为纽带,推进与地市报的整合,从而形成了济南、青岛、潍坊、淄博、临沂、济宁等一批产业高地,在一些市场形成控制性,甚至垄断性利润。
报业同仁为什么吃着报业的饭,却又普遍唱衰报业,普遍感到日子艰难呢?这有认识的误区,有实践的错误,也有现实的原因。说到认识误区,从1992年报业进入市场开始,就有报社提出了报纸消亡论,对发展报业三心二意。所谓实践错误,一是报业的重复建设。国家管理部门批准新办报纸过多过滥,地市借机办起了市场报,县级也办起了县报,后起报纸开辟市场,靠低价倾销,老牌报纸疲于应付,被动挨打。报社的领导者都清楚,市场根本没有这么大的承载力,出路在于整合,但各有各的小算盘,宁愿穷得喝西北风,也不愿合作共赢。实践错误之二,是二次营销的赢利模式。报纸靠低价、无价甚至负价格倾销,扩大发行量,靠广告收入补回亏损,实现赢利,这种赢利模式,使报业一直处于恶性竞争之中;实践错误之三,是业务单位官本位化,影响了作为内容生产主体的采编人员才能的释放;实践错误之四,是重外轻内的政绩冲动,报社不管有钱没钱,都要建设豪华气派的办公大楼、增添先进的办公设备,而严重忽视对报纸本身的投入,致使报业发展支撑乏力;实践错误之五,是报社的非报化取向,报社不把精力用在办报上,而是想做地产大王、金融大鳄,不务正业,自己都没有信心,不用心去干,能有办好的希望?所谓现实原因,是新兴媒体快速发展的冲击。但客观分析,它只是加速了报业成熟期和衰退期的到来,并没有动摇报业的根基。错误的认识和实践,导致了一个错误的结局。
报业经营之道就是营造营销影响力
道,是说理念。我们的看法,报业是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内容产业,内容生产的核心是做影响力。报业经营,实质上就是影响力的营造和营销。做强影响力,对影响力进行转化,形成产业,获取效益。
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最早进行了注意力研究,提出了眼球经济,注意力经济的概念。他认为,商家疯狂竞争,大量投放广告,都是为了争夺眼球,争夺消费者的花销。这个注意力,实际上就是影响力。给影响力下个定义,影响力就是吸引眼球、影响判断、推动行动的能力。商家推销商品,吸引住眼球,还要影响到消费者的判断,关键是让他们行动——决定购买商品。作为媒体,道理相同。商家向媒体投放广告,是为了借助媒体的影响力,来实现自身的影响力。媒体影响力强,就能扩大发行,吸引广告;就可以拉出一个产业链条;就可以转化为资源、资本;就给经营工作搭起了舞台。影响力越大,产业的根基越牢,产业承载力越强。
[时间:2012-08-20 作者:傅绍万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