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国印刷企业100强排行榜分析

印刷企业

  对中国印刷业来讲,2011年并不是一个突飞猛进的年份。之前对新榜单门槛的推断,大家普遍的看法是“微升”。但是,3.5亿元的新门槛,还是超出了业界的普遍预期,不失为一个“阔步之年”。

  表1显示了百强榜单门槛的10年演变历程。由不足1亿元到突破3.5亿元,百强门槛年年攀升。尤其近两年,榜底以年均三四千万元的幅度跃升,“奔4”极可能在“十二五”期间实现。

  10亿元集团军又添新兵

  【看点】在2012年百强榜单中,当纳利(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以35.02亿元蝉联榜首。在10亿元集团军中,三资企业的身影最为活跃,且在各个细分印刷领域依然集结着高端产能。

  相比上年,当纳利的销售收入增长了9.53%,也将百强第一的身价拉升到了35亿元以上。不仅当纳利收获了稳健增长,在百强榜的前20名企业中,只有2家销售收入微降,其余18家都有不同程度增长,高者增长幅度超过50%。而这前20名企业,正好组成了今年榜单的10亿元集团军,相比上年,又增加了新成员。

  在10亿元阵营中,依次为厦门合兴包装印刷股份有限公司、虎彩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省宜宾丽彩集团有限公司、星光集团有限公司、亚龙纸制品(昆山)有限公司、四川省宜宾普什集团3D有限公司、大枫纸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恒宝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宝钢包装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海尔丰彩印刷有限公司、广博集团、中山中荣纸类印刷制品有限公司和天津顶正印刷包材有限公司。

  在10亿元集团军中,三资企业的身影最为活跃。不仅第一、第二名为三资企业,在前10名和前20名单中,各有半数出自三资企业。其实,与前几年三资企业在榜单中占据半壁江山、往往多达50余家不同,今年榜单中只出现38家三资企业,更多的国有、私营企业实力渐增,在榜单中占据了更多的席位。

  但是不可否认,在中国印刷业市场,三资企业在各个细分印刷领域,依然集结着高端产能,依然在积极实施战略布局与资源整合,也依然发挥着重要的市场影响力。

  在20亿元阵营中,有鹤山雅图仕印刷有限公司、上海紫江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利丰雅高印刷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烟草包装印刷有限公司、鸿兴印刷(集团)有限公司和上海界龙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百强总规模接近800亿元

  【看点】在今年榜单中,百强企业的销售收入总值为790.61亿元,与去年的753.38亿元相比,增长率为4.94%。回顾近几年百强榜单的销售收入总额增长率,2011年为16.0%,2010年为8.1%,今年的4.94%是个相对低谷的年份。

  近800亿元的产值规模,在中国印刷业的整体格局中占有怎样的位置?若以新闻出版总署最近公布的2011年全国印刷业总产值8600亿元(按2010年7700亿元增长10%计算)为参照依据,则百强销售收入的占比近1/10,最近几年这一集中度指标变动不大。

  细分百强榜单,百强企业的规模结构如下: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企业,7家;10亿元~20亿元,13家;8亿元~10亿元,12家;6亿元~8亿元,19家;4亿元~6亿元,40家;4亿元以下,9家。规模结构的分布,呈现典型的金字塔形,但最后一档“4亿元以下”企业只剩9家,在这里我们可以更真切地感受到“奔4”的鼓声。

  除了产值规模,今年百强榜单的其他汇总数字为:资产总额854.61亿元,工业增加值总额196.64亿元(97家提供),利润总额62.07亿元,对外加工贸易总额136.34亿元(52家有相关业务),职工人数15.73万人。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的百强榜中未出现亏损企业。创利超过亿元的企业,今年有16家,与去年相同,其中烟包印刷企业6家,占比1/3强。而在去年榜单中,烟包企业这一占比为1/2;再早一年,其占比更是高达2/3。由此可见,烟包印刷企业利税大户的传统形象,持续受到了挑战。

  收入普涨,收益分化

  【看点】81家企业2011年的销售收入总额为699.16亿元,相比上年增长12.51%,在内需增长乏力、外需市场疲弱的2011年,百强企业集体走出了两位数的增长,充分表明这一群体的竞争实力和增长潜质,也说明在2011年这个相对艰难的年份,百强企业依然获得了渐进式增长。

  收益与收入是否同步增长?这是近年业内人士普遍关心的问题。为了更真实地反映百强企业的经营变化情况,我们抽出近两年同时在榜的81家企业,进行更加精准的分析。

  81家企业中近两年均报来利润数据的企业有79家,其销售收入增长率为12.93%,而利润增长率仅为4.41%,收入与收益增长并不同步的情况依然十分明显。换句话说,销售收入的两位数增长,所拉动的利润的增长幅度十分有限。

  与销售收入增长率12.51%相对应,81家企业的资产总额增长率为7.79%,职工人数增长率为0.27%,这种情况,也与前些年印刷业高速发展时期资产、人员增长与销售收入增长“比翼齐飞”的情况迥异。人员成本的持续压力,促使各家企业高度重视人工控制,主动减员,主动以机器替代人手,才会出现销售收入两位数增长而职工人数未增的奇特现象。

[时间:2012-08-08  作者:王丽杰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