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全面进入“快车道”,各地一系列的重大举措将改革向纵深推进。截至目前,大部分省份均已基本完成阶段性改革任务。在这之中,上海、河北、甘肃、江西、湖南、吉林等6省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多措并举保证改革稳妥推进,改革发展成果斐然。
真转真改 全面完成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
“今年3月,吉林省文化体制改革全面进入‘攻坚战’,我们‘咬紧牙关’,保障了各项改革措施落到实处。”吉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姜凤国介绍说。
2012年3月,为贯彻落实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吉林省召开文化体制改革攻坚战动员大会,全面动员部署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他们提出把改革与整合、与扶持、与建设、与人才相结合,推进改革工作加快进行;并结合各地方、各文化单位实际,采取“一团一策”“一刊一策”“一企一策”的办法,逐个研究制定改革具体方案;还出台了《吉林省文化体制改革攻坚总体方案》等多项措施,加大对改革的扶持力度。
为确保改革任务按中央要求如期完成,吉林省党委、政府与各市(州)党委政府、省直有关部门签订“改革攻坚战责任书”,提出将把文化体制改革任务完成情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实行评优一票否决权。
通过这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目前,吉林省已基本完成中央确定的各项改革任务,注销事业单位法人288家,核销事业编制10861个,256个文化事业单位完成转企改制。
截至5月底,上海、河北、甘肃、江西、湖南等省市也都宣布全面如期完成各项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上海市属宣传文化系统共撤销事业单位建制54个,核销事业编制7824名;河北首批44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全部完成改革任务;甘肃72家国有文艺演出院团,除3家划转、6家撤销外,其余63家全部转制为企业,核销事业编制2826个;江西80家国有文艺院团、47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全部完成转企改制;湖南全省14个市州和122个县市区全面完成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合并成立文广新局,组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
攻坚克难 力求稳妥推进
在这场改革攻坚战中,各省均把平稳推进、帮扶企业、善待职工放在重中之重,强调不能一味求速求快、搞一刀切。
江西省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副组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姚亚平说,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文化单位的活力,充分调动文化单位各生产要素的积极性,要让文化单位和职工都得到实惠。
为了让国有文化企业改制后轻装上阵,江西对转企文化企业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例如,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前由财政部门或主管单位安排的正常事业经费,转制后在一定期限内继续拨付;转企后的文艺院团演出,由政府通过采购形式给予演出场次补贴等。
据江西省话剧团负责人林翰介绍,从6月1日起,江西省话剧团每演一场话剧,政府就补贴1万元,每卖出去一张票,政府再补贴一张票价的金额,省委宣传部还组织所有省内媒体对院团演出进行大力宣传。
与江西相同,许多省市都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扶持政策,对转企改制企业“扶上马,再送一程”。甘肃省明确了财政、税收、投融资、工商管理和价格、资产管理和经营、土地扶持、人事、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等8个方面的政策,还一次性拿出5000万元作为省直和市州转企院团注入资本金。湖南省开辟绿色通道,直接解决省直文化单位改革中的难点、重点和焦点问题,并采取配送流动舞台车、加大政府采购等措施,为改革文化单位提供发展条件。
直面市场 初尝改革成果
转企改制之后的国有文化单位,都对市场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甘肃秦腔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建平说:“成为企业,就要有企业思维、市场意识,从团长到董事长,不仅仅是称呼上的变化,更是角色、观念的变革。”
今年5月底挂牌成立的甘肃秦腔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其前身是甘肃省秦剧团。为了改变没有自己剧场的局面,它们投资800多万元在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建设了“77·演艺工场”,剧场明确定位于市场化运作。
“我们选址在创意文化产业园,就是因为这里是兰州秦腔迷聚集的‘窝子’,而这一地区却没有戏曲类演出剧场,是个市场空白。不叫剧场而叫工场,也更显得时髦、时尚,符合现代观众心理。”王建平说。
从最初面对市场的慌乱,到由压力产生的无穷动力,由创新体制焕发的无尽活力,这些文化企业已经开始品尝到改革的硕果。今年2月,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全新打造的现代戏《日头日头照着我》,演出场场爆满;4月,湖南省花鼓戏传承保护中心投资3千万元创作的魔幻音乐剧《刘海砍樵》,由于加入了魔术、摇滚、街舞等流行元素,一上演就受到热捧;今年以来,上饶市信州区越剧团已在浙江演出近200场,创收210万元。
[时间:2012-08-06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