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聚焦:产业转移与升级要相辅相成

印刷企业产业转移产业升级

  近日,台湾制造业巨头富士康结束了为期一周的考察,确定将在印度尼西亚投资10亿美元创建工厂。届此,富士康在印度尼西亚的总投资额将达到100亿美元,它还创建了一所类似硅谷的科技园。据悉,这项举措将为印度尼西亚创造约一百万个工作机会。

  从台湾到深圳、到成都,再到印度尼西亚,富士康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画出了一条产业转移的弧线,走完了一家制造企业可能在亚洲走过的所有的路,即从台湾,到大陆沿海城市,再到大陆内地城市,最后到达东南亚。

  也许很多人都对深圳富士康惊人的13连跳记忆犹新。跳楼的生命数字止于西方人最忌讳的13,颇具讽刺性。人们把矛头直指富士康“血汗工厂”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尴尬境地。而随着成都富士康的成立,这种尴尬从沿海转向内陆,也把跳楼的“优良”传统带到了巴蜀之地。

  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曾经提出一个“6+1”理论。“1”代表生产制造,是位于产业链最低端,而“6”,包括原材料采购、包装、运输仓储、分销零售等环节,这些才是获利做多、附加价值最大的领域。而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所做的最多的事就是“1”,要想获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整合“6+1”,否则将无法走出受发达国家剥削压榨、环境恶化的困境。

  如果说iphone在中国已经成为“街机”,很多“果粉”们也许会跳出来反对。但看看自己身边的人,有多少人使用iphone,又有多少人渴望拥有iphone。不可否认,iphone在性能上确实十分出色,但价格也同样高端,再加上苹果公司对中国的饥渴营销战略和数不清的专业“苹果”黄牛,一台iphone4S甚至炒到近万元的高价,但中国人还是趋之若鹜,颇有些“崽花爷钱不心疼”的风范,但又有多少人是真的看中了苹果真正的价值呢?有又多少人知道,自己手中持有的iphone,也沾着富士康13连跳中逝去的年轻生命的鲜血和无数在代工厂中夜以继日工作的同胞们的汗水呢?

  据《纽约时报》统计,每生产一台iphone4,富士康的利润仅有6.54美元,而苹果公司在每台iPhone4上的获利高达360美元。这就是郎咸平“1”与“6”的区别。从这个意义上,逼迫富士康员工连环跳楼的,不是富士康,也不是苹果,而是中国越摊越薄的低端产业链。

  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提到最多的,莫过于“产业转移”;在我国东部地区各个制造业企业中,提到最多的,也莫过于“产业转移”。事实上,我国产业转移的大幕已经开启,为了迎接这一时刻的到来,我国的西部地区已经准备了十年。

  随着通货膨胀、用工荒、电荒、人力资源成本增加、原材料成本上升和环保要求的上升的影响,产业转移似乎成为我国东部制造业不二的选择。国家在这方面也正积极的倡导,西部的各大城市也出台了相关的优惠政策。从近来的新闻报道的情况来看,我国印刷包装业向我国中西部转移的趋势明显。很多企业都将我国西部看做是一个全新的“金矿”,谋局西部关系着企业的生死存亡。

  四川和重庆成为这次东部企业转移的潮头浪尖。不仅因为这里拥有者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企业更看重这里快速增加的市场需求和地方政府优惠的招资引商政策。而这种“产业转移”,更像是一次“整厂搬迁”,而在搬迁过程中并没有对企业的种种弊端进行实质性的改革,产业链低端的命运也没有改变,而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则是一种五十步笑百步半斤八两的心理考量。

  “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本是相辅相成的两种概念。在转移中升级,在升级中转移本是最好的选择,但我国制造企业在产业链中长期以来话语权的低下,和我国经济转型中遭遇的种种危机,让这些企业的管理者们意志消沉,没有底气也没有实力去争取,如同临终关怀医院的老人们,消极地等待大限一刻的到来。而一些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而盲目地崇拜GDP,根本不吸取东部经济发展失败的教训,不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愿意转移来的企业一股脑地接受。他们认为当地资源环境消耗和破坏殆尽而引发的种种问题该是下一届或者下下届政府需要考虑的事情。地方政府的不专业与不负责,也错过了许多通过提高门槛来倒闭我们企业产业升级的机会。

  从沿海到内陆,再到东南亚。如果仅仅希望通过“产业转移”来解决所有发展中的问题,无疑于掩耳盗铃,自欺欺人。我国依靠廉价的原材料和劳动力做了三十几年的制造业大国之梦,应该及早醒来,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积极引导制造型企业向创新型企业和附有更高价值的产业链上延伸,而不单单是简单的“产业转移”。中国的印刷包装企业也应该检讨自己的生产模式,向苹果等公司学习创新和产业链控制,探索全新的商业模式,而不单单将解决矛盾的方法放在搬迁、涨薪这样一个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怪圈。

[时间:2012-07-31  作者:王森  来源:科印网]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