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企业经营:一位小企业主的反思

微小印刷企业中小印刷企业印刷企业管理

  谁都有往上走的欲望,然而,这个做大的过程于小企业而言难度或许会更大。

  以往报端也好,网络也罢,对于小企业的关注和报道确实是很少,作为小企业中的一员,心中多少有些愤愤不平。为什么小企业如此不受关注,也许跟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对小企业的重视程度有关系,虽说小企业也是印刷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政策的天平并没有向他们倾斜,小企业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摸索着艰难前行。

  现总结一下小企业的现状,与大家共同探讨。

  1.经营者整体素质不高,管理意识缺乏

  相对大企业而言,小企业成立较为简单,创建者大多本身就是业内人士,有的开过机器,有的跑过业务,也有的是从大企业中出来自谋创业。小企业的组建过程也比较容易,企业主拿出多年的积蓄,再筹集一部分资金,一台印刷机一把裁刀,自己管理生产,自己联系印刷业务,为数不多的员工大多是亲戚朋友或老乡,基本上采用家族式管理。但这种管理模式存在一个很大隐患,协调不好的话,极易造成无谓的内耗,非但质量上不去,整体效率也不高,无形中加大了生产成本。而且小企业位置一般相对偏远,选择房租相对便宜的城乡结合部,大多为民房或库房之类的,如此一来,交通及配套多有不便,这也增加了生产成本。

  2.业务来源不稳定

  小企业一般没有几个固定的业务人员,不是养不起而是养不住。自己培养的业务员,业务成熟以后大多跳槽到大企业或者成为自由职业者,挂靠一家企业(但不固定)自行跑业务。对大多数小企业来说,业务来源会比较多,其源头便在于此类人员(即自由职业者)。他们已形成一定的群体,聚集在小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块。买房子的有炒房团,印刷行业同样有“炒活团”(俗称印刷“掮客”)。掮客们没有固定的挂靠单位,谁家设备好价格便宜,就上谁家印刷;同样的产品可以多家询价,就低选择。

  这给小企业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他们不得不在管理和质量上下功夫,而无形中他们的管理意识和水平也得到了推升。

  然而,风险同样存在。一旦有新企业出现,掮客们会“蜂拥”而去,因为在相同的价格水平面前,新设备往往能吸引住大多数人的眼球。很大程度上,小企业与印刷掮客是一种共生关系。如果单纯依靠自身业务,企业的正常运转将难以得到维持,因为多数小企业只有一两台八开或四开印刷设备,针对的也就是印量不大的商务短版印件,每天需要几个甚至几十个订单才能满足生产,而对于印量稍大一些的订单,因没法保证货期,只能外发到规模更大的企业代为加工,大企业生产成本高,工价自然也就高,所以,此类印件一旦外发利润往往会大幅缩水,有的甚至仅能保本。由此来看,说小企业在夹缝中求生存一点都不为过。

  3.同行业竞争激烈

  由于业务来源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圈内的价格竞争比较厉害,无论多低的工价几乎都有人做,再加上毗邻北京的廊坊、三河地区印刷厂的虎视眈眈和主动抢夺,北京印刷市场的工价越来越低,以至于到了只要保证开机,利润再薄也能干的地步。行业保护意识太弱,相互的价格厮杀,最终伤害的还是企业自身。

  小企业想要长远发展,个人认为有以下几条现实的出路可供选择。

  1)根据业务类型扩大规模

  小企业终有一天要变成大企业,谁都有往上走的欲望。然而,这个做大的过程于小企业主而言难度或许更大。既然想做大,肯定需要有好设备,以及上规模的厂房,这便涉及到资金问题。大企业可以找银行融资,小企业则不然。印刷本身就是一个低产值低利润的产业,没有人愿意跟你谈(融资),即便谈下来也相当困难。钱,少了不顶用,多了又谈不下来,只能亲戚朋友间七拼八凑。可见,小企业要往上走,前路何其艰难。

  如果想长期小规模做下去,就需要准确定位市场,其中,质量和效率至关重要。小企业很多,但是小且精的企业不多。与其到头来什么都没做好,不如专注起来,只做一类产品

  2)走企业联合的路子

  小企业不应该把彼此当做对手。散兵作战,相互杀价,最终死路一条。眼界要放宽,拿出自己的资源,五六个企业抱成一团,即使每家一台设备,也能形成中等规模的工厂。制版、印刷、装订,这个联合体通过有序分工,打造标准的“印刷工厂”,小订单能做,大订单一起做。待形成规模后,有印刷需求的客户自然被吸引过来;同时联合体里的企业还可以统一采购原辅材料,凭借数量上的优势向供应商压价,降低生产成本。

  3)让业务特色化

  大部分的小企业是什么活都做、什么活都能做,小到名片大到精品画册、产品包装,什么活都接什么活都做,有能力自己做没能力则外发。这样其实很累,成天忙忙碌碌,到头来什么都没做好。不如专注起来,只做一类产品,只有专注才能做精,才能打出品牌,才能让别人一旦有相关印刷品业务首先想到的就是你。

  4) 精简生产环节

  有些小企业,工厂只有一台印刷设备,却配备了全套的胶装、骑马订、折页等后道设备,虽然此类设备并不贵,但需要配备相关操作人员,需要付出精力进行管理和设备维护。与其分散精力,倒不如将之外包给协作装订厂。再比如,自2010年业界刮起CTP普及之风后,许多小企业开始陆续上设备,动辄五六十万甚至上百万元投入,即便能够分期付款,但还款压力依然很大。更为关键的问题是,对于多数小企业来说,CTP是个“新生产物”,对其性能并不了解,管理起来也有一定难度,不如外包给制版中心,不仅省去了设备折旧、人员开销、电费房租、原材料费用,企业还能腾出精力去跑市场,加强印刷环节的管理。两相比较,哪个更划算,相信大家心里都有数。

 

[时间:2012-07-25  来源:印刷工业]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