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版印刷进入中国其实已经有非常久的历史,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内印刷业前辈就已经将此种印刷方式引进到国内,但在那个时候称之为苯胺印刷。由于当时的印刷认识以及相关配套原因,最终没有能够发展起来,相反同期进入中国的凹版印刷机却得到认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柔版印刷技术在印版以及陶瓷网纹辊的技术方面重大突破之后,得到迅猛发展。欧美的大多数包装印刷开始转向柔印方式。我国也从九十年代开始从国外引进相关的柔印设备,并在这几年得到快速发展。那就让我们来仔细认识一下卫星式柔版印刷机。
简单的说来,柔版印刷机目前分层叠式、机组式、卫星式三种结构。
层叠式是结构最简单,价格最便宜的柔印方式。也是国内目前柔印市场中占有量最多的一种柔版印刷机。国内目前此类柔版印刷机最多的聚集地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早期由香港企业仿照日本机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跟随国家改革开放政策开始在国内销售。 主要用于手提购物袋、背心袋、简单的服装袋、电子元件外包装等产品的印刷。由于当时凹版制版时间以及价格方面原因,使得层叠式柔版印刷机以制版时间快、价格便宜、产品单价低等优势得到迅猛发展。随后九十年代开始出现国产层叠式柔版印刷机,并逐渐替代港商生产的层叠式柔版印刷机。具不完全统计,珠江三角洲的此类层叠式柔版印刷机超过3000台,从单色、二色到十色不等。目前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也有厂家在生产层叠式柔版印刷机,并经过吸收国外不干胶标签印刷设备,进入到标签印刷行业。层叠式柔版印刷机具有占地面积小、操作简单、价格便宜等优点。但是其缺点也比较突出,主要是套印精度低,只有±0.5mm,不能用于印刷高精度的包装产品。速度慢,受结构以及干燥原因,最快70m/min,部分机器单色印刷也能达到100m/min。
图1 层叠式柔版印刷机
机组式柔版印刷机同目前国内流行的凹版印刷机一样,采用机组排列组合方式。目前国内外制造商都提出一种平台概念,在这个平台上可以随意互换印刷色组或功能色组,达到工艺随意调换的需求,非常灵活。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内引进第一台设备至今,中华大地上已经有进口和国产的机组式柔版印刷机超过500台。而且每年还将以五十台以上的速度递增。机组式柔版印刷机的印刷基材范围广泛,操作方便,套印精度在 ±0.2mm之内,印刷速度属于中速范围,基本在220m/min以内。但是机组式柔版印刷机宽幅集中在600mm以下,业内也常称之为窄幅柔版印刷机。机组式柔版印刷机主要用于烟包、不干胶标签等附加值较高之产品,
图2 机组式柔版印刷机
卫星式柔版印刷机是柔版印刷方式在中国地区应用较少而发展也较慢的,这跟业内对其认识以及历史原因有较大关系。卫星式柔版印刷优点其实非常多,除开套印精度高、速度快等优点外。在印刷大面积色块(实地)时其实是有非常大的优势,这点同凹版印刷不相上下。由于采用了陶瓷网纹辊来精确控制载墨量,所以柔版印刷方式印刷大实地色块时,在不影响色饱和等前提下,每平米只需1.2g左右墨量即可。而凹版印刷则需要3g/m2甚至更高(有文章数据显示4~6g/m2),再加上所配套使用溶剂,单就油墨使用上来说实际成本已经远远高于柔印方式。另外的一个优点是让使用者值得关心的问题——能耗问题,由于柔版印刷结构、油墨、上墨量等关系,并不需要太多的热能,即可将印刷后的活件彻底干燥。所以通常一台8色的柔版印刷机,在速度300m/min的前提下,所使用的电加热方式功率不超过80KW/小时。而其他印刷方式通常都需要超过150kw/小时的能耗,甚至更高。对于目前国内用电形势不乐观的情况下,这可以说是非常好的一个消息。当然卫星式柔版印刷机还是有其缺点的。主要是在印刷还原方面,虽然可以印刷到175线的产品,但是随之相关成本的升高,整体应用同胶印、凹印等还是有差距。在印刷高线数的产品时,是有心无力。这是柔印的通病,也是最需要提高的地方。
图3 卫星式柔版印刷机(具备正、反面印刷功能)
下面我们来看看卫星式柔版印刷机的主要技术参数、组成部分及其结构。
卫星式柔印机的技术水平可用以下性能体系较准确地表述:
l 最大印刷色数
l 适应的印刷材料
l 印刷宽度
l 印刷图文重复长度范围
l 干燥方式
l 印刷速度
l 油墨类型
l 控制方式
最大印刷色数表示印刷颜色数量,一般最少四色,最多十色;适应的印刷材料,对卫星式柔版印刷机来说,非常广泛,这个是其最大优点。几乎市面上所有可以印刷的卷材,基本上都可以在卫星式柔版印刷机上印刷;印刷宽度指的是该台设备最大可以印刷的宽幅范围;印刷图文重复长度范围,指的是该台设备在长度方向最小和最大值。通常标准的卫星式柔版印刷机范围在300mm~1000mm之间;干燥方式,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可以选用:热风干燥还是UV干燥;印刷速度,就是该台设备的最大印刷速度数;油墨类型,该台设备使用何种油墨:水溶性油墨、溶剂型油墨、UV油墨等;控制方式,该台设备采用手动快速调整还是自动调整控制。
一般来说,卫星式柔印机的组成部分包括:
1. 放卷和输入部分
2. 印刷部分
3. 干燥部分(色间干燥和最终干燥)
4. 冷却部分
5. 输出和收卷部分
6. 连线加工部分
7. 主传动
8. 控制部分
1. 上下双工位放卷部分
2. 放卷行进中纠偏系统
3. 印刷部分
4. CI(Central Impressio)中央印刷辊筒
5. 干燥部分
6. 在线静止画面监视系统
7. 收卷行进中纠偏系统
8. 上下双工位收卷部分
9. 收卷牵引辊(带循环冷却)
10. 主控制电柜
[时间:2005-07-22 作者:FEVA中国总代理 刘祎 来源:本站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