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企聚焦:雅昌“印”出创新路

雅昌印刷企业

  2011年9月11日,全球印刷行业的奥斯卡盛典───第62届美国印刷大奖颁奖典礼上,雅昌副董事长何曼玲“领奖领得胳膊都麻了”,她代表雅昌一共领了24个奖项,是本次获得金奖最多的企业。至此,雅昌已6次荣获美国印刷大奖,光是其中最难拿的班尼金奖小金人就已收获19樽。不仅如此,雅昌几乎获过行业内所有大奖300多项,是名副其实的“获奖大户”。

  雅昌的创始人和董事长万捷毫不谦虚地说:“如果说我是第二,可能没人会说自己是第一了。”万捷有理由骄傲,中国的《申奥报告》由雅昌印制,上海世博会《申报报告》由雅昌印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年大庆的画册由雅昌印制,国家领导人的贺卡还是由雅昌印制的,总之,凡是代表国家脸面的印刷物几乎全都出自雅昌之手,“雅昌成了中国文化的名片”。

  打开雅昌艺术网,你很难相信这是一家印刷企业创办的网站,它像是很多博物馆的联合网站,像是很多拍卖行的联合网站,像是很多艺术院校的联合网站,又像是很多艺术家的联合网站,在这里,你可以查询艺术品市场动态、可以购买艺术品书籍、可以进入艺术家个人主页交流切磋、还可以参加各类艺术比赛。

  总之,凡是和艺术有关的人和事都汇集在这里了:艺术家可以把自己作品的电子版上传网站,既供展览又可收藏,因为雅昌有最好的图片数据采集系统,至今已经汇集了6万多艺术家的详尽图片数据;收藏者可以查看拍卖信息,因为雅昌有最权威的拍卖行情指数;艺术爱好者可以交流切磋,因为雅昌汇集了最多的中国艺术真品。

  雅昌究竟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它不仅在艺术印刷行业里摘掉了 “Made in China”即质次价低”的帽子,还史无前例地搭建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平台,把艺术家、艺术品经营者和艺术品买家紧密汇集起来,破天荒地创建了一种“传统印刷+IT技术+文化艺术”的商业模式,从微利的印刷行业腾空一跃,跃出了蓝海战略!

  朋友义气创业始

  900多年前,毕昇发明了印刷术,这是每个炎黄子孙都引以为荣的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但在印刷工业飞速发展的近代,中国印刷的整体水平远远落后于欧美、日本等国家:没有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没有好的技术人员,管理更无从说起。

  印刷主要包括印前制版、印中印刷和印后装帧三个环节。印前制版是决定印刷品质的源头和关键点,印前制版就等于制作模具,模具的好坏直接影响未来印刷的品质。现代印刷需要电脑制版,改革开放初期,即使是上海和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制版水平也很低。于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到香港去制版,在深圳印刷。深圳很快成了全国印刷业的中心,全国各地稍稍时髦些的画报海报挂历都要跑到深圳去印。

  雅昌的创始人万捷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印刷行业最早的专业人才之一。1985年,他从北京印刷学院毕业后加入深圳一家中日合资的印刷公司,这家公司对印刷技术和质量要求很高,具体的生产和管理主要由日方负责,经过日方技术副总的严格面试后,万捷成了这家印刷公司的技术课长,也是该公司最早的两个中国大学生之一。

  日本的管理风格素以完美、严格著称。而万捷更加追求完美,干起活来更加拼命,为了坚持做得更好,他不止一次和日本人拍桌子。公司也给他提供了很多培养机会,包括多次派他到日本学习最先进的印刷技术,四年之后,26岁的万捷成为公司最年轻的董事和厂长。

  香港制版、深圳印刷是当时最有竞争力的商业模式。这种商业模式充分发挥了深港两地的特长,也高效地满足了中国大陆当时的需求,但它的弊端也很明显:客户与制版的人不能直接沟通,客户对审美和质量的要求不能得到更好的满足。这让万捷看到了商机,他要做当时只有香港才能做的高质量的印前制版!但合资公司能给他的空间毕竟有限,他渴望一片任由自己驰骋的天空。

  1992年的一天,考虑再三之后,他在大排档请多年的部下吃饭,谈了自己的离职打算,也直言对大家的不舍,最后请大家一起表决:留下还是离职,大家说了算。最后,大家一致同意他应该离职,应该寻找更好的发展。

  放弃了多少人艳羡的高薪和高职,谢绝了日方的再三挽留,万捷去了深圳一家港资印刷企业做总经理。刚过一年,他的一位师兄,也是业内很有名气的制版专家,有意来深圳。万捷一直想做高质量的制版,马上向香港老板力荐这位师兄。可是,当师兄从北京国营单位辞了职,风尘仆仆赶到深圳投奔他时,香港老板却变卦了:他担心无法驾驭这么强的两个人。眼看师兄成了无业游民,考虑再三,万捷决定:干脆,创业吧!

  以万捷和师兄在业界的名气,俩人很快借到40万,租了桂林一家国企的制版设备,当年大排档表决的旧部和港资企业的部分骨干共35人组成了最初的创业团队,而且至今也是雅昌的核心力量,包括副董事长何曼玲、技术总监葛侬、品质策划总监黄建华,等等。

  当时深圳的印刷行业,利润丰厚。来自全国各地的客户提着现金上门来洽谈业务,一单业务,如果印废了,重印三次,印刷厂还有的赚!高利润吸引了各路投资。1988年,深圳有外资背景的印刷厂只有12家,到雅昌创立的1993年,这个数字已经翻了几番,变成了79家。

  刚刚起步的雅昌没有扎堆儿挣快钱,它选择以最难的印前制版为主营业务。制版的第一步,就是把要印的东西用电子分色机扫描下来,转成电子数据。当时的电子分色机还很落后,不像现在可以用电脑显示屏观察调整,要印的东西,无论是图片,还是纸片,都要粘在碗口粗的透明滚筒上,随着滚筒的转动,激光头来回移动,采集信息并转化成数字。为了提高印刷效果,这些数字必须靠人工经验加加减减进行调整,没有丰富经验的人根本做不来。打出来的小样若有问题,还得重新扫描、调整,雅昌在创业之初就形成了“鸡蛋里挑骨头”的工作标准,反反复复地调整是最经常的工作状态。严苛的工作标准既挑战着设备的极限,也挑战着每个人的极限。与此同时,何曼玲带着两个业务员骑着自行车,从零开始到处找客户。

  租来的厂房、租来的制版设备、专业的团队,凭借深圳少有的制版质量,雅昌很快站稳了脚跟。何曼玲的团队也不需要到处跑,只坐在家里接待客户就行了。

  创业第一步,雅昌的选择就很“不一样”。从此,“不一样”成了雅昌的一个标志性特点。

  专注艺术印刷

  所谓禀性难移,是说人与生俱来的本性难以改变,会时刻影响一个人的决定。万捷从骨子里总想做点特别的、和别人不一样的事!上幼儿园的他就经常弄出点“不一样”来───他发现幼儿园阿姨每天都按照墙上的挂钟安排作息,顽皮的万捷偷偷地踩着小板凳,把挂钟拨快一小时,那一天的幼儿园生活乱了套,和平时完全“不一样”,尽管受到惩罚,他仍兴奋无比,至今提起此事还乐不可支。

  受父亲影响,万捷酷爱读书,很多“不一样”的创意都来自于读书。当时有两本日本出版的书对万捷的影响非常大:一本是《印刷大趋势》,书中描绘了印刷业未来发展的趋势,要与互联网、IT、出版结合;另一本是《出版大崩溃》,论述了出版业要将出版、印刷和发行集于一身,提供全方位综合服务体系。这两本书描绘的全新前景让万捷非常兴奋,他隐约感觉到印刷这个行业正在翻天覆地变化中,他仔细研究这两本书给出的答案:一是互联网、IT将会加入并改变印刷行业;二是印刷不再是简单的加工业。

  万捷去香港注册新公司,众多供挑选的英文名字中,他一下就被“artron”所吸引了,这个词的构成是:艺术(art)+电子(-tron)。艺术(art)吸引他,可能是因为他从小就酷爱艺术;电子(-tron)吸引他,可能是因为他已经模模糊糊意识到,未来印刷业的巨变将与电子有关,他的“不一样”一定要和电子有关。回到深圳,他把这个英文名字翻译成了“雅昌”───“风雅颂”的“雅”,繁荣昌盛的“昌”。

  1993年底,雅昌接了南京一家拍卖行的订单,它要印刷的拍卖图录都是一些艺术品图片,对印刷水平的要求非常高。这个偶然的订单启发了万捷:拍卖行是对印刷水平要求最高的客户。于是,他搜索全国的拍卖行,发现嘉德拍卖规模最大、要求最高。因为大陆当时的印刷质量一般,嘉德的拍卖图录一向都在香港做。达到嘉德的印刷要求,是雅昌印刷技术要上的第一个台阶。分析完毕,万捷马上行动,带了两个业务人员登门拜访,和嘉德谈订单。也许是因为万捷在业内的积淀,也许因为去香港印刷实在不方便,嘉德带着试试看的态度,把马上要在汕头举行拍卖的图录业务委托给了雅昌。

  拿到定单的万捷,专门成立了一个部门───艺术品印刷部,他亲自负责,下属只有一个。万捷亲自参与,给要拍卖的字画和瓷器拍照、制版、印刷。为了达到逼真效果,酷爱读书的万捷搜罗来与艺术品印刷相关的书,逐一研究。万捷自豪地说,从那时起,我让印刷行业的人有了专业。他要求雅昌印刷的人都要逐渐发展自己的专业:专门研究字画的、专门研究瓷器的、专门研究摄影的——要印刷出逼真效果,必须对这些艺术品本身有研究。

  使出浑身解数的万捷拿着第一批图录赶到汕头拍卖现场与实物对比,虽然嘉德验收成功,但是万捷自己对那次印刷质量的评价是“惨不忍睹”。多年后,已是万捷老朋友的嘉德老板谈起这单业务,忍俊不禁:“你带俩人来谈业务,三个人的名片三个样,可见你们的水平也好不到哪里,不过,那已经是当时国内最高水平啦。”

[时间:2012-07-06  来源:雅昌]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