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到芝加哥:中华印刷文化的张扬

印刷

  美国芝加哥大学是美国最富盛名的私立大学之一,有81位校友曾获诺贝尔奖,其中包括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杨振宁、崔琦。精雕细刻的哥特式建筑、浓厚的人文气息令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充满着魅力。由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顾立雅中国古文字研究中心、钱存训中国研究基金、大学图书馆、孔子学院、东亚研究中心),中国国家图书馆,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图书馆联合举办的文本中国国际研讨会就在这里召开。会议邀请了2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作为演讲嘉宾,约60位学者一起进行相关的学术研讨和交流。

  美国芝加哥大学图书馆十分重视印刷文化。作为印刷史学者,笔者特别注意到了曼苏托(Mansueto)图书馆一层走廊墙上镶嵌的金属镂空雕刻,这里竟然就是一个别致的印刷企业标识展览。

  展墙上这些放大了的商标,包括了早到15世纪中叶德国资助古登堡印制《四十二行圣经》的富斯特印刷厂的商标,也包括当代著名的印刷企业当纳利的商标。1864年,当纳利(R.R. Donnelley)先生在美国芝加哥开创了印刷事业。之后当纳利集团一直走在世界印刷界的前列,从芝加哥到中国,带入了先进的标准化管理理念。巧的是,中国印刷博物馆2006年在美国纽约曼哈顿举办了“中华印刷之光”展览,美国当纳利公司便是赞助企业之一,印刷文化无疑是这份跨越北京和芝加哥的缘分的联结点。

  在会议第一天的开幕式上,102岁高龄的钱存训先生亲自来到会场和大家合影。钱存训博士是在美国人文科学领域屈指可数独领风骚的华裔知名学者,是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与图书馆学研究院荣誉教授、东亚图书馆荣誉馆长、英国李约瑟东亚科技史研究所研究员。钱老一生著述巨富,相当重要的部分便是印刷史著作。其中,1982年出版的《纸和印刷》一书便是一部权威著作,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第一分册。钱老对中国印刷博物馆有着深厚的感情,在2006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南山论学集》中,专门有一篇《钱存训教授与中国印刷博物馆的建设》来铭记钱老对中国印刷博物馆的贡献。中国印刷博物馆与钱老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互动。

  来自美国、中国、欧洲、加拿大著名图书馆的学者作了演讲,并进行了两轮主题各有侧重却又紧密相连的圆桌讨论会,一起在力求推进对中文写本和印刷文献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探求保护这些文献的全球性战略。中国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作了以《中华古籍的保护、利用与传承》为题的演讲。

  本次会议特别设立了印刷与印刷文化议题,笔者作为唯一的以博物馆副研究员身份获邀的代表,作了《中国早期的活字印迹》的演讲。主要对活字的早期形态进行梳理,将起源阶段的活字技术的种种应用加以归纳,通过对比呈现出早期活字演变的特殊轨迹,从而,理解活字印刷术在中国的诞生,毕昇在中国出现的历史必然性。

  出乎意料的是,笔者的发言引发了与会学者们的兴趣。美国著名的汉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夏含夷(Edward Shaughnessy)率先提问。事实上,夏含夷教授为笔者提供了一个新的线索,即随州出土的一件西周青铜器中出现的铭文倒字的现象,其汉字学识之渊博令人佩服不已。之后,芝大东亚图书馆馆长周原还就活字印刷的概念和拆版还字这一活字特性进行了探讨。会议结束之后,武汉大学的简帛专家陈伟教授专门向笔者提供了战国时期的二合、三合玺的材料。专家学者提供的这些线索和研究视角,为中国早期的活字印迹研究又增添了很多内容。

  印刷文本和它以前的手写文本都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发展历史中创造的文明成果的载体,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的历史见证。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善本如同遗洒在海底的明珠,历经沧桑、辗转沉浮。除了调查、整理与保护外,我们还需要通过数字化等手段保存,并通过学者的研究来传承文化,为社会共享,它们是中国的文化遗产,也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时间:2012-06-13  作者:李英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