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并入国新:央企降级 热衷海外投资

中国印刷集团

  近日,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印刷集团整体并入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下称国新公司),央企数量缩减至117家。几乎与此同时,据媒体披露,央行正与国新公司商议,将动用100亿美元外储支持其到海外投资发展。这两件事都与国新公司有关,但却让外界有些看不懂。

  自2010年12月22日挂牌成立以来,国新公司的一举一动备受外界关注,然而这家央企运作却一直比较神秘,也较少在公开场合露面。围绕这家公司的迷雾始终从未散去,弄得人们一头雾水。

  首先,重组步伐较慢,令外界对其效率产生质疑。国新公司的成立,曾被普遍看作是国务院国资委加速央企重组的信号。早在2006年,国资委就提出了央企重组的计划和完成的时限,即中央企业到2010年年底将会减少到80户到100户。随着这一重组时限到来,计划并未完成。国新公司成立之后,也未像人们期待的那样,成为央企重组的加速器。

  央企重组距离前述计划的实现曾经只有一步之遥。按照当初的一种设想方案,至少有十余家央企曾经计划“打包”装入国新公司,如果这一方案付诸实施,加上联合重组的推进,央企在2010年年底减少到100户以内,是完全可能实现的。上述计划未能实现,让外界感到央企重组困难重重。

  截至目前,国新公司除了在“收编”中印集团之前,曾将华星集团收至麾下外,在央企重组方面并无斩获。外界关注的“国新收编”第二单——上海贝尔划入国新公司至今也情况不明。实事求是地说,一年半之内重组两家央企,对于普通企业来说并不缓慢,但是,作为国资委酝酿数年重点打造的央企重组平台,国新公司的重组效率还是令人大跌眼镜。

  其次,定位逐渐模糊,有不务正业之嫌。在国新公司的成立大会上,国资委主任王勇曾明确表示,国新公司不是投资平台,国资委给予国新公司的定位既不是生产经营企业,也不是投资公司,而是资产经营与管理公司,其主要任务是配合国资委推进央企重组;即在央企范围内从事企业重组和资产整合。

  而目前在这方面,国新公司却渐行渐远。其不仅相继投资稀土、生物产业,而且进行海外投资,意欲进入更为广泛的投资领域。

  从媒体报道来看,央行与国新公司日前进行会谈,双方拟设立一海外合资投资机构,寻求以外汇储备进行海外投资。据消息人士称,央行计划为合资机构出资100亿美元,相关协商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

  众所周知,海外投资风险巨大,尤其是从事外汇与金融领域的投资,更需要水平较高的专业人才。成立不久的国新公司有无这方面经验和此类高人暂且不论,亟待推进的央企重组没有做好,却将精力转向风险更大的投资领域的做法值得商榷。

  第三,人身依附关系明显,逆市场化操作危险。国新公司从成立之日起就卷入了争议的漩涡。一直以来,国资委作为国有企业出资人,企业管理层经营国有资产,由国资委考核“成绩”。基于某种特殊的原因,国资委和国新公司的关系,给外界的印象有点像“父子关系”,而不是单纯的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最初,国新公司是否有成立的必要就曾经引起过争论。如著名财经评论员叶檀就认为:“目前许多央企都是上市公司,业绩好坏市场会及时反映,上市公司需要进行资产整合,有投行等各种专业机构出谋划策。如果央企需要出售旗下资产,在产权交易所挂牌就是,何劳兴师动众再成立一家专事央企资产经营与管理的国新公司? ”

  为便于推进央企重组,国资委赋予了国新公司不同于一般央企的地位和权责,在人事安排上也做了相应的考虑,这使得国新公司有点像一个“小国资委”,既是企业,又有行政色彩。另外,带有行政色彩的重组、央企资产以行政划拨的方式进入国新公司是否合理,外界也有质疑,并认为是“央企市场化经营的大倒退”。

  正是因为上述种种迷雾,国新公司的运作让人看不懂。未来,央企重组何去何从,国新公司又将怎样作为,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时间:2012-05-17  来源:广西新闻网]

黄品青微站